近日有媒体质疑珠海保障房以回迁房和企业集体宿舍“充账”,以完成任务指标。数据显示,广州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合计77177户,珠海是1508户;广州的2011年保障房指标为84959套,珠海是7910套。
看出什么问题来了吗?广州的住房困难户是珠海的52倍,但保障房指标只是珠海的11倍,可见珠海的指标定得很高,有人因此说,难怪珠海要把“角落”的房子都“扫”出来纳入保障房系统“充数”。
广东保障房建设指标是否科学,确实值得反思。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教授1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个城市究竟需要多少保障房,政府在下指标前应该先做准需求调查,不要简略估算,更不要“想当然”。他还直言,不能让企业利用保障房特惠政策,建员工宿舍图“圈地”谋利。
求科学 下指标前应该先调研
羊城晚报:在保障房任务“逼宫”之下,目前珠三角很多城市出现“保障房不够,员工宿舍来凑”的情况,比如顺德美的员工村,比如珠海将几年前的员工宿舍也纳入保障房计算。但很多政府人员却抱怨:本地人口根本“住不了”这么多保障房,珠三角一些藏富于民的地方,市民根本“看不上”保障房。
申曙光:上级指标和城市实际需求不匹配,就说明政府的调研和统计出了问题。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政府可以提出大致一个标准,发出通知请市民提交申请表,也就是摸底调查。这个工作不难做,因为对保障房感兴趣的人肯定会来报名的嘛。
不能根据财力定指标
羊城晚报:各市前几年的廉租房需求就是用这个办法得出的,但2011年保障房指标就不是这样,主要根据的是政府财力、当地人均收入等等。有人提出:政府没有能力建,指标再准也无用。
申曙光:政府要这样想就麻烦了。财力和需求是两回事。(建多少保障房才科学)这个事情首先要实事求是。你先要摸底,你摸底之后,财力能够做到哪一步,是另外一个事情。你为了让自己好操作,避免尴尬,就不摸底,那你就只好乱搞了,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羊城晚报: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两难”?
申曙光:实事求是!政府可以根据保障房需求,结合财力设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分步骤、分阶段先解决最迫切人群的需求,前提也是通过调查。其实老百姓也没要求你政府一下子全部解决,政府其实不需要心虚,老百姓都是讲道理的。
先摸底可免今后空置
羊城晚报:珠三角相比粤东西北,收入要高一些,但房价也高,保障线应该怎么划?
申曙光:保障线的划定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不仅考虑收入水平,还要考虑当地租房和购房的水平。收入水平低的贷方,房价更低;珠三角收入高,但房价更高,所以,很可能收入高的A市人,住房条件比收入低的B市人还差。所以我建议用“住房购买力”指标来划定保障线,比如说当地平均收入除以当地商品房均价,确定一个指数作为保障线的参考标准。
羊城晚报:广东外来人口总量逼近本地户籍人口,现在各个城市大建保障房,如果将来外来人口回流,本地人又看不上,保障房会不会“被空置”?
申曙光:保障房近期还不大可能多到“空置”这种程度。广东是发展的,住房标准也是不断提高的,吸引力也不断加强,保障房解决了户籍人口的住房难之后,就可以扩大到外地人口,总之不用担心没人住。此外,一个城市究竟拥有多少套保障房才合适,还是要先摸底,做预测,这样能避免未来的空置。
住宿舍的员工就是困难户?
羊城晚报:珠海和顺德用很多保障房指标去建员工宿舍,会不会对其他老百姓不公平,是否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申曙光:这个要看是给什么员工。比如你政府补贴国有企业,或者那些效益好的企业,员工收入比较高的企业,当然不行!
企业要保障员工有房住,政府以某种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我觉得是可以考虑的;但是支持到什么力度,就要看这些员工是否真的是住房困难户。如果他们本身是政府摸底纳入保障范围的人群,企业又愿意承担保障责任以减轻政府负担,政府就可以多支持一些。总之,衡量标准,是把员工放到整个社会的大范畴里,去做公平的比较。
8月13日,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陈少翔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回迁房和企业集体宿舍被明确纳入了保障房。”陈少翔向记者出示了2009年12月28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省府办公厅文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文件及广东省相应部门转发的文件。
国家对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的考核从2009年开始,最初只是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从去年开始,保障房的概念涵盖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政府限价房、棚户区改造房(包括旧城村改造)、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房(危旧房改造),集体宿舍是公共租赁房的一种形式。
政府少收土地费视为投入
为什么并非政府投资的回迁房和企业员宿舍也归入政府的保障房?
陈少翔说,国家鼓励保障房建设的投资多元化。事实上,不论是回迁房,还是企业宿舍,政府都投入了资源。比如,珠海26条城中旧村改造。这些村中旧屋房屋破损严重,政府为了鼓励投资者参与,给予拆一免三的政策,就是开发商拆建1平方米,政府免收3平方米的土地费;开发商对村民产权的补偿最高按1:15。政府少收的土地费就是一种投入,以当年房价(每平方米3000元)计,政府的投入已是几十亿元,若以现在的房价算,政府的投入过百亿元。锦园的527套、五洲花城二期的1125套、横琴新家园的1077套和库区移民新村的192套,都属于这样的回迁安置房。
2000年以后,珠海市政府给工业园划地时就规定其中7%的土地面积、15%的建筑面积为生活配套指标。企业建宿舍的用地拿的是工业地价,珠海工业地价最高才480元/平方米,而商业地价最高达7000元/平方米。这其中的差价可以算是政府的地价补贴,鼓励企业建宿舍就近解决外来工的居住问题,这些宿舍就是公租房性质。珠海市的4077套公共租赁住房,也是主要分配给企业员工入住。
公租房是珠海保障房重点
2011年,广东省下达给珠海的指标是新增保障房7910套,其中新增廉租房260套,新建经济适用房2495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234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2809套。据此,珠海确定了今年15个保障性住房项目、9764套房。其中廉租住房260套(1个项目)、经济适用房2506套(4个项目)、公共租赁房4077套(6个项目)、城市棚户区改造2921套(4个项目)。珠海包括暂住人口约150万人,不到200人中就有一套新增的保障房。目前除一个项目外,其余计划内保障房都已动工或建成。
陈少翔强调说,珠海并不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才建保障房,从建市开始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住房保障,因为这是基本民生,也是投资环境和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陈少翔认为,珠海在解决住房保障上与其他老城市的做法不同,作为新城市,它积累的住房需求不大,比如廉租房申请,符合条件的只有1508户。因此珠海住房保障的重点应该是———让拆迁户住上回迁房,外来务工住上企业配套宿舍,城市低收入住上廉租房,引进人才住上公租房。“公租房是目前保障性住房的方向。”
据悉,《珠海市住房保障规划(2010-2020)》正在进一步修改中,该规划初步确定,在规划期内珠海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土地储备为28块、总面积约105公顷,约建设3万套的保障性住房。陈少翔说:“此项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得到省住建厅的充分肯定。”
别让员工宿舍变“圈地”工具
羊城晚报:员工宿舍的焦点问题,是地价补贴。现在很多纳入保障房的员工宿舍,产权是属于企业的,企业购买政府土地能拿到很低的地价,比如顺德美的员工村,地价仅为954.56元/平方米,很多人认为企业利用政府政策“肥了自己”。
申曙光:应该把产权和使用权分离。既然是纳入政府保障房,政府就有权依然拥有土地的一定权益,比如限定只能做什么性质的员工宿舍,比如对保障人群的资格审查,如果违反政府要求,就要追究企业责任。总之,不能让企业利用保障房特惠政策,变成一种圈地行为。
(作者:蒋铮)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