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待破题
归根结底,铁路亏损问题还是出在体制和政策执行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铁总考察时曾表示,铁路投资再靠国家单打独斗和行政方式推进走不动了,非改不可。投融资体制改革是铁路改革的关键,要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如何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在2013年国务院提出将城际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敞开之后,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一些积极的尝试。5月18日,重庆首条民营危化品铁路专线(秀山民生石化专用线)正式投运,这条长约11公里的危化品专用铁路投资约2亿元。
不过,投资铁路如果不是为了运输而是投资,则盈利性并不被市场看好,而铁路收益分配机制、运价机制、结算机制全都由铁总主导,铁路系统的垄断和不透明,使得民资入铁并不顺利。
四川省政府在2013年8月率先提出组建"纯地方铁路公司",将川南铁路作为创新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向社会资本开放试验田。但在2014年7月,川南铁路公司正式挂牌之时,仍没有一家民资愿意入股。铁路沿线土地开发也只有济青高铁推出了"以地养路"方案,其他省市尚无成功案例。对于地方来说,缺乏的是中央详细的政策解读和支持措施,在土地政策、利益分配政策等没有明确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下手展开工作。
按照市场的理解,这些项目应该按照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保障投资者权益,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投融资模式,推进综合开发,提高投资效益,真正让企业参与到铁路带来的实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