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成本上涨、电商冲击 鞋业龙头百丽关上百家店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24/2015 09:58: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和零售公司百丽国际最近公布了本财政年度第一季度的零售业绩。其在中国内地零售网点数目净减少167家,鞋类销售同比下降7.8%。而与此同时,星期六、达芙妮等鞋业品牌业绩也并不理想。随着成本上涨、电商冲击,鞋业陷入疲软状态,渠道改革及转型迫在眉睫。

  数据

  旗下13个品牌曾经疯狂扩张

  百丽国际最新公布本财政年度第一季度(3月至5月)的零售营运数据。其在内地零售网点数目净减少167家,而其鞋类业务销售同比下降7.8%。截至2015 年 5 月 31 日,国内共设零售店铺20390家,其中13933家为鞋类店,6457家为运动、服饰店铺,全部店铺均由集团直接运营管理。

  在过去的几年间,这家国内最大的鞋业生产和零售公司一直“疯狂”扩张。2009年,新增门店400多家,从2010年开始,百丽每年新增店铺数都超过2000家。2011年开店数量达到了2983家,接近3000家,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有百丽店开门。不过从2012年开始,百丽门店的增速就有所放缓了。在2014年第二财季报告上,百丽门店数量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在2014年6月到8月,内地零售网点数量净减少56家,也就是每两三天就有一家门店关门。

  对于市民来说,百丽门店之多逛商场时最有感受,同一个商场里大多数的鞋业专柜都属于百丽。根据百丽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百丽旗下共自主经营13个鞋类品牌:除了同名的Belle(百丽),我们在各大商场可以看见的Teenmix(天美意)、Tata(他她)、Staccato(思加图)、Joy&Peace(真美诗)、Millie’s(妙丽)、Senda(森达)、Innet(茵奈儿)、Basto(百思图)等,同时还代理经营7个品牌Bata、Clarks、CAT、HushPuppies等。

  调查

  实体店沦为“试鞋店”

  业绩下滑,不仅仅是表现在百丽集团一家。作为鞋业第二梯队的星期六鞋业集团201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8.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27.36%。而达芙妮鞋业的第一季度财报也不理想,其核心品牌销售点总数净减14个至6388个,当中包括净增加24家直营店及净减少38家加盟店,集团核心品牌业务的同店销售按年下跌15.9%。达芙妮将原因归结于天气飘忽反常、不利于季节性商品的销售,但多家大行均唱淡达芙妮国际的股票。如此看来,整个鞋业在今年的第一季度都业绩不佳,不再是门店迅速扩张的状态,出现了销售疲软。

  在北京一家百货商场,本在一层的鞋类专柜都被移到了面积较小的地下一层,品牌也少了好几个。百丽品牌的售货员介绍,最近这一两年实体店销售业绩确实不好,一方面店租在不断上涨,另一方面电商冲击影响较大。现在实体店大多沦为试鞋店。很多顾客在店里试完鞋子后并不买,而是到天猫旗舰店购买或是淘宝代购。以某一款高跟鞋为例,刚上市价格是1080元,新品店内最多打9折,折扣价是980元左右。而新品在天猫店折扣是5折,一些新款在网上买能比店里便宜一半。电商不定时会做促销,大的就是双十一、双十二,平常还有聚划算等促销活动,活动价比商场购买要合适得多。另外,淘宝代购也比较火,没有促销的时候,找代购也能比实体店里便宜一半左右。所以实体店每逢节假日打折的时候,生意能好点,但不打折生意就比较冷清。

  而且门店的业绩也取决于地理位置,一些五环外的店面销售业绩就不太好。商业中心虽然店租高,但客流量高,销售成绩也不错。

  前景

  鞋业已告别黄金期

  对于业绩放缓的原因,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盛百椒指出,公司鞋类销售表现减弱主要因为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他表示,这一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改善。盛百椒预期,今年鞋类利润率或有所下滑。销售类人士表示,鞋类行业现在整体面临着零售渠道变革问题,不能再盲目地大规模扩张。在爆发性的开店后,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比如一个商场里10家店铺有8家都是一个公司,这已经是一个信号。另外,随着房租、广告等成本的上涨、电商的冲击,鞋业已经不是前两年的黄金期了,放慢脚步是一定的,关店或将成为常态。如果不考虑转型,未来几年业绩仍将面临很大压力。

  虽然百丽鞋业业绩下滑,但运动服饰业绩有所上涨,百丽的运动服饰业务今年首季业绩增长12.4%。盛百椒称,运动装业务由于过去几年已经历低迷,市场已完成去库存,表现较佳,利润率趋势良性。另外,百丽也开始了跨界转型。2013年8月,百丽以7.33亿港元收购巴罗克日本公司31.96%股权。仅隔一周,其又与意大利高端时尚品牌蓝诺(LNUOI)签订收购协议。该公司希望通过转型摆脱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