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各国财政刺激方案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多数经济体已完成本轮经济周期的触底,全球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并进入缓慢复苏期。2010年上半年,我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2010年上半年,长三角港口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向好,主要生产指标恢复高位运行,并屡创新高;港航企业经营效益恢复增长,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文件的发布实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强化。
1 经济加速回暖,外贸强劲反弹
2010年我国经济开局良好,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2010年上半年,我国完成GDP1728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1%,同比增长率较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第1季度增长11.9%,第2季度增长10.3%。长三角地区完成GDP374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同比增长率由上年同期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逆转为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GDP总量占全国的 比重为21.6%,其中:围绕“五个确保”的发展目标,上海市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完成GDP7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同比增长率较上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但5月开始出现见顶回落迹象;浙江省完成GDP 119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同比增长率较上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保持向好态势;江苏省完成GDP 17900亿元人民币,排名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15.3%,同比增长率较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继续领先于长三角地区和全国,且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增强。
2010年以来,我国外贸强劲反弹,恢复性增长态势继续巩固;受国内经济恢复和内需增长的影响,进口增速超过出口。2010年上半年,我国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3548.8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0.9亿美元,同比增长35.2%;进口6497.9亿美元,同比增长52.7%;贸易顺差553亿美元,同比下降42.5%。长三角地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5 038.8亿美元,同比增长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外贸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7.2%,其中: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717.7亿美元、1175.1亿美元和21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5%,41.3%和49.2%,同比增长率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提升。
集装箱吞吐量恢复高位运行
外贸强劲反弹带动我国集装箱运输市场加快复苏,运价明显回升,租金大幅上涨。2010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870.2万TEU,同比增长22.3%,集装箱吞吐量的绝对值和增长率均明显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同期水平,恢复高位运行,其中:沿海港口完成6189.8万TEU,同比增长22.1%;内河港口完成680.4万TEU,同比增长24.%。
2010年上半年,长三角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85.3万TEU,同比增长26.5%,占全国规模上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的比重达到37.6%,其中: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85.6万TEU,同比增长18.7%,创历史新高,与排名世界第1位的新加坡港(同期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06.3万TEU,同比增长14.3%)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浙江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68.4万TEU,同比增长35.1%;江苏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31.3万TEU,同比增长38.6%,分别高于上海和浙江19.9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表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看,2010年上半年,除嘉兴港和泰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外,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较上年同期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常州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2万TEU,同比增长97%,成为2010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最快的港口;嘉兴港完成15.7万TEU,同比增长94.4%;江阴港完成47万TEU,同比增长55.8%;扬州港完成15万TEU,同比增长51.8%;连云港港完成190.8万TEU,同比增长41.9%;苏州港完成166.8万TEU(其中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分别完成51.3万TEU,15.5万TEU和100万TEU),同比增长41.2% (其中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同比分别增长48.1%,1.2%和46.7%);台州港完成5.6万TEU,同比增长40.9%;宁波一舟山港完成627万TEU(其中宁波港域和舟山港域分别完成622.9万TEU和4.1万TEU),同比增长34.3%(其中宁波港域和舟山港域同比分别增长34.5%和16.3%);南通港完成20.9万TEU,同比增长30%;南京港完成66.1万TEU,同比增长24.8%;上海港完成1385.6万TEU,同比增长18.7%;温州港完成20.1万TEU,同比增长12.9%;镇江港完成14.8万TEU,同比增长10%;泰州港完成4.7万TEU,同比增长2.5%。
3 2010年下半年形势展望
尽管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但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趋势已基本确立。2010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尤其是我国经济将延续良好发展态势:预计世界经济全年增长4%左右;我国经济增长10%左右,外贸迸出口总值增长30%左右,其中出口增长20%左右。
预计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将达到14190万TEU,同比增长16.2%;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5250万TEU,同比增长17%左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继续增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有望跃居世界首位,宁波一舟山港的世界排名将进一步前移。
4 与前港口经济运行中需关注的问题
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处于加快功能转型的重要阶段,国际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尚未完全消除,行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时有出现,港口生产稳步回升的态势需要政府管理部门与港航企业共同精心维护。当前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东北亚港口竞争加剧。
东北亚港口危机意识增强,陆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吸引同际中转货物,导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推动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完善港航核心业务综合协调机制,避免沿海、内河港口国际支线业务无序扩展,维护罔家和民域港口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快东北亚国际枢纽港建设。
(2)港航企业经营比较困难。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港航企业的发展实力受到重挫。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尚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港航管理部门和中介组织应正确研判形势,加强经济分析和预测,帮助港航企业尽快走出困境,维持港航市场健康平稳运行;另一方面,港航企业应制定务实的发展策略,打好基础,调整运输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以较为充分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储备迎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到来。
(3)区域港口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统一规范。
经过港航管理部门与港航企业的共同努力,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港航市场竞争秩序良好。在当前经济运行和经营环境逐步好转的新形势下,各有关单位和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全局观念,立足国家战略,自觉规范竞争行为,共同维护经营秩序,防止港航市场出现恶性竞争,维护区域港口的整体利益,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和综合国际竞争力。
(4)区域港航协调发展的综合机制不够完善。
在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按照新的总体要求,优化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口业务转型,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实现长三角港口与长江流域其他港口的信息共享,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区域港口资源,规范区域港口市场竞争秩序,推进区域港航 资产和业务的紧密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既需要政府行政力量的积极推进,更需要借助中介组织、企业等主体形成的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建议联合各界成立长三角港航发展促进会,增强区域活力,加快推进区域港航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多用途船市场运力急升
多用途船是指具备多种运载功能的船舶。广义上说,凡能装运两类以上货物的船舶都可称作多用途船。在航运市场兴旺之时,多用途船能够为航运公司创造较高的收益,而在世界贸易形势捉摸不定,海运形势动荡多变之时,多用途船又能适应多变的形势,为航运公司的生存赢得一席之地。
截至今年6月份,全球多用途船为2974艘、2614万载重吨,订单为553艘、748万载重吨,占现有船队运力的29%。未来随着新建多用途船的下水,多用途船市场的竞争可能加剧。为适应机械设备等货物的大型化、重型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造船舶在设计上普遍朝着特种化方向发展。
中远航运在3月份宣布将新建18艘多用途船,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克拉克森统计,截至2月份,2.2万吨级多用途船的造价已经降至2650万美元,较2008年最高点的3500万美元已经下跌约25%,船价已经回落至2004年初的水平。中远航运也对此次成功抄底买船颇感满意。
中远航运表示,随着全球对船舶安全和排放标准的提高,预计老旧多用途船的退役速度将会加快,运力增长将较为平缓。此外,目前世界杂货船队船龄老化更为严重,未来几年将大规模退役,很大一部分将由多用途船所替代,这将缓解多用途船供求状况。
中远航运重视多用途船市场的理由很充分,其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多用途船业务扭亏为盈,实现营业利润1.3亿元,占整个船队利润的76%。
中远航运目前拥有和控制44艘多用途船,主要经营6条相对固定的航线(东南亚、印度、波湾红海、欧洲地中海、非洲、南美),覆盖全世界主要航区,并在远东/红海、波湾、非洲等航线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多用途船市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中远航运的国内外竞争对手也不少,其中,不乏实力强劲的对手。
国际上,Rickmers多用途船队规模为20艘左右,船舶最大并吊能力为640吨,经营环球珍珠航线和中东/印度航线,Rickmers把中国作为重点市场发展;Beluga的多用途船队规模约为50多艘,合计超过60万载重吨,平均船龄小,是一支年轻而载货能力极强的现代化多用途重吊船队;美国TBS船队以多用途船和灵便型船为主,在南美航线具备很强实力;Gearbulk是一家老牌英国公司,拥有74艘船,运力规模达到290万载重吨。
国内企业中,中波轮船拥有20多艘现代化的远洋多用途船舶,总计50多万载重吨,欧洲航线是其优势航线;中外运旗下的中国租船有限公司在西非航线和中东航线有一定实力;南京远洋有船舶20多艘多用途,但未来计划重点发展散货船,并将逐步退出多用途船市场。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