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与农村信息化
信息化的思想起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日本。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最早明确提出 “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是用来描述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社会进化过程。1997年,国家信息化工作小组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信息化工作分为6个部分(或六个要素),即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培养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信息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可以从多方面理解信息化,如农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家庭生活信息化等等。
农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行业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具有行业特征,属于经济领域的范畴,主要包括:(1)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化;(2)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3)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4)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5)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农业信息化具有不同的内涵,目前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合理使用各种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农村信息化具有区域特征,同属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范畴,主要包括:(1)农村行业信息化;(2)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3)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4)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意义重大,农业转型期的迫切需求、科学技术应用的严重滞后、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巨大空间与潜力均表明,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建设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布局,推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现状与趋势
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既关系国家的经济繁荣,又关系国家稳定发展,党和国家一直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如果没有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就谈不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已逐步、健康地开展起来,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应用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农业数据库系统(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等),引进了4个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各省、市、区的信息网络建设增长迅猛,截止到2003年3月底,我国涉农网站已增加到6389个,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主要沿海省份,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较少;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研发成果显著,现有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和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等100多个。农业智能系统平台PAID在全国26省市和越南得到广泛应用示范,2003年12月在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上获得“世界成就最高奖”。用计算机辅助农业计划管理增加农业产值,缩减管理费用,减少消耗和废品率,如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在会计和财务管理、家禽养殖管理、作物生产管理、灌溉管理和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精准农业利用3S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手段定量获取田区内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生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的初步研究,最终达到对田区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的目的;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及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资料表明全国333个地 (市)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全国省、地、县三级农业部门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已达4.12亿元。
农村是个综合的大社会,集农业、工业、商业等各行业于一体。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农村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条件十分复杂,各地区农村经济状况差别很大;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没能得到基层各级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农村各行业相关单位和农民的高度重视,广大农村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为:农村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应用;农村电子政务、村务及商务服务鲜为人知;农村社会数据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受地区经济、区域发展的影响较大,发展不平衡;农村信息服务网站增长迅猛,网站涵盖信息种类繁多,但网站内容缺乏行业特色和本地特色,信息源不明确,信息真实性、可信度无法确认;农村购买电脑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农村网上交易正在兴起,但缺少维护权益的公益性平台,还存在上当受骗的现象;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远不及城市,地域性差异很大,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远大重任。
结合当前中国国情,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逐步趋向于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数据共享平台、网络平台的建设与服务;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成果的快速转化;农业与农村信息标准化的统一应用;基层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大力加强,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的快速兴起;管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与农村各行业领域的广泛渗透;精准农业对田区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将信息化技术转化成农业与农村的生产力,加快中国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提升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共同而远大的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1、政府在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从国外看,农业和农村是受国家保护的弱质产业和领域,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了主导作用。但从国内情况看,政府在宏观调控和政策制订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2、缺乏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投资主体。从信息化不同阶段上看,前期主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引导资金,中后期主要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由于信息化所需资金巨大,而目前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和不合理,企业投资因短期回报率较低而缺乏积极性。
3、农业与农村管理体制不合理。旧的管理体制造成部门职能不清、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秩序混乱等问题,如农业网站内容缺乏行业特色或本地特色,内容泛泛,面孔雷同,缺乏权威性和准确性。
4、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信息共享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农业与农村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和应用程度较低,特别是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体系,出现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这就大大阻碍了信息化建设进程。
5、农民的实际收入和整体素质较低,农村信息化人才缺乏,研究力量分散,影响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普及。
四、解决途径
加快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步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用信息引导生产和加强农业与农村宏观调控的轨道上来,从农业与农村信息体系、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的渗透和应用。
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制订战略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
有关部门牵头制订统一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包括不同阶段(短、中、长期发展规划)、不同层次(国家级、省市级、区县级等)、不同地区(城郊地区、远郊地区、偏远山区)和不同对象(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农户等),制订可行的实施方案,包括投资主体、实施部门、实施对象、实施步骤、责权利划分等,内容主要涉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制订等。同时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标准化建设。
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软硬件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
3、建立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系统
合理布设信息采集点,科学制定信息采集方案;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库群;充分利用传统新闻媒体发布信息;开发完善各级网络中枢的信息发布服务功能,建立大型专业化门户网站;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农业信息咨询联动呼叫系统,为农民提供联动式综合信息咨询服务。
4、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开发与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合农业与农村领域的信息化产品,如电子农务、电子政府、电子商务、农业企业管理系统等,并广泛开展示范应用与推广,加强产品服务意识,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5、建立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人才培训和信息咨询
建立完善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不同通信渠道(计算机网、广电网、电信网),为不同用户(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管理信息、生活信息等)。
五、发展战略
1、通过信息化推动农业由行业向产业的转变。迄今为止,我国农业只能算是一个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化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产前决策、产中管理、产后销售、农资供给、技术咨询、科学研究等各个环节,加大企业化运作力度,以形成规模效益和行业品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带动整个行业向产业方向发展。
2、通过信息化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农村涵盖的行业有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教育培训等基础建设的投入比重,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信息化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不做急功近利的事情,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耗费低、污染少、可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3、开展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研究。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水平的信息化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研究,包括网络结构、设备选型、资源建设、系统开发、运行维护和投资渠道等方面,这就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且忌盲目上马,搞“一刀切”,造成资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4、结合小城镇建设,走我国特色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之路。我国农业与农村情况复杂,千差万别,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化工作。“农民上网”、“光纤入户”固然需要,但不是主流和方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民要脱离土地,向中小城镇转移成为“市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民”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阵营中来,无须也不可能每个农民都上网;同时,光纤入户价格昂贵,只适合集中居住的城镇市民,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投入产出比十分不合理,即使地方财力允许,其网络使用和维护也十分困难,假如有些农民脱离了土地,这些留在农民家中的光纤如何处置?
总之,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以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以实现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