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是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2005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杭州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统筹指导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根据这一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努力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根据对我市现代服务业现状的调查,对我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了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以供领导参阅。
一、 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1、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市服务业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通道,总量从1978年的0.24亿元扩张到2007年的58.19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达20.8%,高出GDP年均18.1%的速度的2.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15.4%上升到2007年的29.8%。
从八大产业的情况看, 2007年,我市商贸与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大旅游产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99亿元、13.29亿元 、7.87亿元、7.96亿元、7.21亿元、4.48亿元、0.81亿元和0.014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7.2%、6.8%、4.0%、4.1%、3.7%、2.3%、0.04%和0.0%。所以从整体看,我市现代服务业八大产业中,对GDP贡献最大是商贸与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二大产业。
表一、2007年临安市现代服务业八大产业增加值情况
注:社区服务业是按持有《杭州市社区服务业证书》的范围进行统计
2、与杭州市的比较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我市大大低于杭州全市的水平。
2007年杭州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77.17亿元,增长20.9%,高出我市3.1个百分点,增幅比GDP增幅高1.7个百分点,而我市是比GDP增幅低2.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到49.8%,高出我市23.1个百分点。杭州市服务业所占比重达45.7%,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超过工业0.5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及比重首次超过工业的历史性跨越。而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基本在30%左右徘徊,大大低于工业比重,甚至2007年跌破30关口,为29.8%,比杭州全市水平低15.9个百分点。
从八大产业对GDP的贡献来分析,我市和杭州市一样,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商贸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业,这两大产业总量居八大产业前列,杭州这两大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10%,我市在7%左右。但我市与杭州市不同,我市是商贸与物流业大,占比高,而杭州市是文化创意产业大,占比高,这也是杭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所在。
第二层次为大旅游、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和软件业,杭州市的GDP占比在4%---8%之间,拉开的间距较大,我市在2%--4%之间,间距较小,而且在这四大产业中,杭州是金融服务业居首,房地产业次之,大旅游产业列第三,而我市是房地产业居首,大旅游产业次之,金融服务业列第三,这也符合杭州市大都市的特征和我市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市情。
第三层次为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从这两个产业来看,无论是杭州市还是我市占GDP的比重都非常低,将其列入八大产业之列似乎不大般配,但这两个产业涉及的面广,均关系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针头线脑”虽小,但普通百姓的日常起居却缺少不了,所以,从关心群众、为群众提供方便的角度出发,发展这两大产业也是题中之义。
3、与兄弟(县)市的比较
2007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从总量上看,在七县(市)居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萧山、余杭、富阳,这个基本与经济总量的排位顺序一致;从增长幅度看,我市在七县(市)居第五位,前四位分别是萧山、余杭、富阳、建德;从占GDP的比重看,我市居杭州七县(市)第五位,前四位分别是淳安、余杭、萧山、富阳,具体见表三:
表三、2007年七县(市)服务业增加值比较 单位:亿元
指标名称 临安 富阳 余杭 萧山 建德 淳安 桐庐
GDP 195.39 288.67 425.42 850.15 137.7 79.27 141.24
服务业增加值 58.19 86.87 146.68 261.23 38.84 30.78 38.8
服务业增长幅度% 17.8 20.3 24.4 25.3 19.9 16.0 16.9
服务业增长幅度排名 5 3 2 1 4 7 6
服务业占GDP比重% 29.8 30.1 34.5 30.7 28.2 38.8 27.5
服务业占GDP比重的排名 5 4 2 3 6 1 7
二、服务业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从国民经济构成比例看,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因素。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58.19亿元,同比增长17.8%,比1978年增长2.42倍,占GDP的比重为29.8 %,对GDP的贡献率达26.7%,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
2、从固定资产投资构成看,服务业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方向。从近年我市固定投资的方向和趋势来看,服务业已经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阵地。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5.09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9.3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2.3%,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83亿元,增长16.9%;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2.7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住宿餐饮批零业完成2.27亿元, 增长2.19 倍。
3、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看,服务业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服务业行业门类广、发展空间大,并具有投资少、门槛低、风险小的特点,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推进“和谐创业”,扩大我市的就业容纳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市服务业发展进程表明,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已成为我市吸纳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2007年全社会从业人36.78万人,同比增长1.9%,其中从事服务业9.17万人,同比增长8.9%,占全部从业人数的24.9%,比上年增加了0.75万人,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呈现上升趋势。
4、从税收构成看,服务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服务业提供的税收逐渐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我市服务业税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服务业创造税收5.9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占全年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3.3%,对财政的贡献率为27.6%,其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对全市财政收入的贡献位居前列。
5、从城市化发展来看,服务业成为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城市化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工业、服务业和知识业的崛起。工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服务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通过近几年服务业的发展,我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骨架不断延伸,道路、路灯、绿化以及防汛排污、垃圾处理、公用设施等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专业市场、工业园区、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不断增多;城市形象、人居环境逐步提升。
三、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经济总量的集聚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随着我市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发展的高潮。近几年来,我市的工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规模也进一步扩大,行业门类涉及制造业39个大类中的32个,169个中类中的91个,482个小类中的130个。2007年工业总量突破500亿大关,实现工业总产值5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21.65亿元,同比增长21.7%,规模工业进一步壮大,规模企业达到678家。工业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 临安经济开发区和11个工业功能区投产企业278家,完成开发面积1219公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6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9亿元,比上年增长53.6%,占全部工业的27.7%。其中经济开发区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扩大,随着杭氧、杭重、杭机、杭叉4大杭资企业的落户,为其增添了发展的动力,全年实现产值58.1亿元。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出现制造业企业集聚,从而才产生制造业的集聚效应,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发展平台。
其次,随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性服务业将转入升级的通道。一般来讲,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将出现大的飞跃,2007年,我市人均GDP已达到4883美元,更是处于消费潮涌之时,而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强大动力。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159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52元,比上年增长10.5%。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更趋多样化,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使更多的对服务业潜在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此外,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市的市场带来了消费,2007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达423.4万,比上年增长15.3%,其中旅游景点接待人次234.3万,增长20.3%,旅游景点门票收入7012万元,增长31.4%。全市有“农家乐”经营户410户,从业人员1009人,床位数7564张,全年接待过夜人次43.41万。所以说消费层次的提升与消费结构转换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再次,随着我市财政实力的不断增长,政府的公共服务将拓展优化的空间。近年来,我市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70亿元,比1978年增长89%。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增长,政府将公共财政对文化、教育、卫生的投入也逐年增加。文学艺术创作不断繁荣,农村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不断增多,精品迭出。教育资源也不断整合,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师待遇,基本实现高质量、高标准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目标,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6.5%;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巩固率为99.98%,初中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到97.3%。基层卫生机构不断充实,进一步加快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和站点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和网络也不断健全,全市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34个,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提高了合作医疗筹资额,增加农民医疗保障度,参合人数达39.99万人,参合率达95.7。
(二)大中城市的辐射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最新定位为: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产业定位由三二一产业发展序列变为“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明确提出“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等概念,而且区域范围可能由“16城市”扩容至“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全部区域”甚至更广。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交通、通信等将更为便利,旅游、金融、保险和现代化、高级化服务业领域将因此大大拓展,对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目前上海正全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以及信息产业、金融产业、商贸业、汽车产业、成套设备制造和房地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也提出了要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特别是要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实现产业发展“三级跳”,形成高层次“三二一”产业结构。杭州将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建立一个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杭州特色的“3+1”现代产业体系。我市紧邻杭州,处于长江三角洲的节点之上,拥有这样较好的区位优势。能够充分接受来自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辐射,尤其是研发、服务外包等方面的辐射,较容易和大中城市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三)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近年来,特别是在宏观调控之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受阻后,
各地经济强县(市)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纷纷出台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为目标的倾斜政策和有力措施,高起点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使其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争取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夺先机。自2005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作出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打造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战略部署,同时针对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专项扶持资金。我市市委、市政府近几年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努力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市上下将形成一种浓厚的发展氛围,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动力。
(四)独特的生态优势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增添亮点。
我市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积淀。境内拥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明山等4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和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76.55%。还有神龙川、八百里、瑞晶洞、火山大石谷、白水涧、钱王陵等十多处自然、人文景观。青山秀水一直吸引着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使我市成为长三角都市人的度假圣地。人文与自然资源既有利于招商引资,也有利于消费人口集聚。独特的生态优势为我市 “融入大都市、接轨大上海,打响生态牌、展示新形象”提供了条件,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添了亮点。
四、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人口密度低,集约功能弱。
服务业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须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我市属于山区城市,每平方公里仅168.35人,仅相当于杭州市的35.5%,人口密度低,集约功能相对比较弱,26个乡镇(街道)中,其中10万人以上的只有1个,2-5万人的乡镇(街道)也只有6个,1-2万人有15个,万人以下有4个,人口规模小的乡镇(街道)要占全市乡镇(街道)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我市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水平。
2、品牌影响微,服务总量小。
从生产性服务的构成看,除了物流,研发是很大的一块。尽管我市工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两头在外”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研发能力依旧很弱。200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4.58亿元,R&D占GDP比重仅为1.08 %,全市科技孵化器总面积仅为1.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2家,呈现研发投入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这一状况也造成我市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强。目前,全市仅万马电缆属国家免检产品,国家品牌尚处空白阶段,省名牌仅21只,其中工业名牌只有13只,研发能力的不足,既影响产品的核心竞争,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我市块壮经济发达、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包括信息、咨询、设计、研发、物流、广告、包装等一系列工业生产服务需求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3、传统结构高,新兴结构低。
从我市服务对象看,直接服务于生产企业比较少,对生产起推动作用的行业更少,出现了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平行”发展,产业间渗透度较低。以传统行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目前正成为阻碍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的原因之一。传统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以人为主,人口高度集聚是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市中小城市规模始终制约着传统服务需求增长,要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从行业结构上看,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也过度倚重传统行业,传统的批零贸易占整个服务业的20.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只占整个服务业的5.2%,商贸物流业中,78.1%是传统的批发零售业,现代物流所占比重小,文化创意产业也主要是教育、卫生、体育类比重高,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偏弱,企业生产服务需求未得到充分挖掘也是结构失衡的现象之一。
五、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创立生产性服务园区,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本文前面已经论述,作为消费性服务业,除了以收入水平为基础外,主要以人口数为基数。从我市的人口增长速度看,基本保持在低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16%,外来流动人口的增速也在放缓。所以,在我市人口规模难以有大的增长情况下,当前的着力点就在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现有基础看,重点是实行工业企业的服务性项目剥离,一是象抓工业平台建设一样,抓服务园区的建设,构筑生产性服务平台,形成生产性服务集聚块。二是对企业的研发机构单独注册进行财务的独立核算,并予以政策的配套,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在工业企业集聚区域发展后勤保障服务企业,建立网络平台,今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将超600亿,如此大的总量所形成的物流量也非常巨大,但目前基本处于小规模的运行中,既不利于成本的下降,也不利于产业的集聚,所以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建立自动化对接的网络平台也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迫切需求。从未来发展看,我们的着眼点要以全省乃至全国企业为服务市场,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和科研服务。一方面依托锦城高新产业园区,高起点、高定位,打造高产业基地,另一方面要依托省科研基础,积极做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工作。
2、创办特色休闲服务项目,着力发展休闲服务业。
从消费性服务的流向看,大中城市以其独有的购物环境和档次对周边的高档消费客户群有虹吸作用,但反过来,周边地区也可以用其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消费项目对大中城市的客源产生强烈的吸引作用。甚至这部分客流要大大高于前面的高档消费群,我市正处于杭州的近郊,距特大城市上海也仅几百公里的距离,而且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是我市的一大特色,也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如何适应以上特点,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优势为旅游产业优势, 以旅游业带动购物、餐饮、交通、通讯等诸多行业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真正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同时创办我市特有的休闲服务项目成为我市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的首选。目前,我市的旅游业、农家乐等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深化提高,要切合都市人的习性,依靠我市的地形地貌及地下温泉的优势,发展钓鱼野炊、温泉休闲、地质探秘休闲,大力创办诸如郊外健身基地,有别于都市的休闲娱乐活动等项目。
3、创新公共财政收入方向,着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卫生作为文化创意的主要组成部分,着重要依靠公共财政的投入来支持发展。近年来,我市公共财政对文化、教育、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产品不断增多,精品迭出,甚至已经走出国门,教育资源也不断整合,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全面实施,基层卫生机构不断充实,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今后,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倾斜力度,提高全社会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健全全体人民的健康保障体系,真正提升全体公民的生活品质。
4、创建人口集聚,着力推进城市化建设。
人口集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前提,没有人口集聚就没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市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全省和杭州市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已迫在眉睫。一是做好“建新城”文章,规划建设青山湖科创新城和锦南新城,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二是以城市化带动城镇化,形成“中心带动、二副崛起、多镇突破”的城市格局,在锦城主城区规划建设一批商贸城、文化城、高校集聚区,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於潜、昌化2个城市副中心和中心镇建设品位。三是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提升农村人口集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接受大都市文明辐射、缩小与大都市文明差距的重要途径。要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大都市的高度,以“集团联乡镇、强企结百村”和“三百结对、共建新农村”等活动为载体,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村新社区、培育新型农民上下功夫。
5、创优服务,着力培育龙头品牌企业,增强竞争力。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创优服务品牌,注重发展大中型服务业企业,在服务业领域筛选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单位,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增强全市服务业的竞争力。一是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三是横向联合,纵向协同,做大做强,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以取得“集聚效应”。四是特色经营,注重以人为本,提供丰富的休闲产品,优质的服务,创造舒适的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lanews.com.cn/col297/col3691/col5508/article.htm1?id=90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