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紧抓机遇 重点突破 把芜湖建成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16日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总体水平居于全省前列。围绕城市发展目标,服务业在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力、创造就业岗位、培育新的财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服务业总量不断增加,但比重有所下降。 十五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2.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 “ 九五 ” 末的11.1:48.7:40.2调整为7.5:53:39.5。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47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78.99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进一步调整为6.3∶56.4∶37.3,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 

  2、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 一是商业设施不断完善。商之都、沃尔玛、侨鸿国际、长江市场园、宝文服装批发市场、凤凰美食街、新时代商业街等商业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服务业的提升。二是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到2006年底,仅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物流企业就已发展到34家,从业人员达4100余人。长江市场园物流配送已初具规模。三是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会计、律师、审计、工程咨询、广告等商务服务业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门类较为齐全的商务服务网络。 

  3 、劳动就业人数增加,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全市服务业就业人数由2000年的48.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3.7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之比由2000年的38:26.3:35.7调整为30.1:30.1:39.8。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末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55.1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占我市全部从业人员的40.1%。服务业已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 

  我市服务业虽然取得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 “ 建立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 这一目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业态和服务方式陈旧,金融、保险、物流、信息、中介、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并且发展较为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态势。据调查,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整个服务业比重在33%左右。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娱乐业三个行业的单位数占现代服务业总单位数不到9%,营业收入仅占9.5%左右。 

  —— 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存在 “ 三低三少 ” 现象,即结构层次低、技术含量低、经营水平低;骨干企业少、强势行业少、知名品牌少。如物流业,全市各类运输及货代企业,年营业收入1000万以上的仅有8家。长江市场园内210多户物流企业,大多设备简单,运营方式单一,智能化程度不高,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金融、会计等机构还没有一家具备从事上市公司业务的资质。一些中介机构往往就是靠一个门面、一部电话、一个本子维持业务运转,欺诈客户的行为时有发生。 

  —— 服务业人才紧缺。 现代服务业涵盖金融、保险、物流、旅游、软件、国际贸易、会展等各个行业。当前我市尤为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高层次服务人才,仅就物流人才来看,目前我市物流从业人员接受的大都是原仓储、运输等传统行业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物流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严重缺乏。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观念制约。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对服务业发展的思想认识不统一,对工业化发展战略特别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对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重视不够。二是体制制约。服务业涉及国民经济的15个门类、47个大类、180个中类、329个小类,分布于全市各行各业,我市至今没有一个综合的牵头部门和具体的工作班子去狠抓工作落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协调和监督。三是政策制约。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总体低于对发展一产和二产的激励水平,部分行业还受到政策制约或部门利益约束,市场开放程度不够。 

二、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现代服务业伴随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服务的强辐射性等五个明显的特点。当前正是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好时机。一是国家实施的支持中部崛起战略和我市实施的东向发展政策,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政策支撑;二是随着我市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不断深入,必将创造大量的服务需求,进一步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三是区划调整带来的机遇。市域面积由230平方公里扩大到720平方公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大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四是我市作为华东第二通道,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载体。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增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强化保障措施,推进我市服务业的总量扩张、结构升级,全面加快服务业现代化进程。 

  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思路是: 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以市场化、规范化、现代化为方向,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进,加强服务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能级,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水平,以法治化优化服务业环境,为打造芜湖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供强大支撑。 

第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 

  1、 总部经济。 在中心城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以商务楼宇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落户芜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本土优势企业对外投资,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投资办厂、入股、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建立科技园、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不断拓展国内和国外市场。 

  2、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我市综合交通枢纽优势,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规划建设芜湖港物流园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芜湖弋江物流园区、芜湖长江物流园区等4个物流园区以及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将我市打造成安徽省综合物流中心、长江流域最具产业特点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以及长江三角洲大物流体系中的中心之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国内大型物流集团进驻我市投资兴业,大力扶持第三方物流,重点发展集包件、速递、货代业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物流服务。 

  3、现代商贸业。 不断优化现代商贸格局,进一步强化分区功能,逐步构建以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亚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居民点)级商业为网络的功能错位、层次分明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形成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的商贸流通新局面。加快建设一批商业设施和特色街。积极培育新型商业业态,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和连锁经营等,大力推进品牌专卖和系列专卖。 

  4、现代金融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典当行等各类融资机构。加快引进保险经营机构,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不断壮大专业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大力发展担保业,支持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和民间资本参股。不断完善金融电子化服务网络,加快传统业务项目改造和金融产品创新,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各业并举、各类金融机构并存、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力强、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 

  5、文化产业。 以建设区域文化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报业、书画、创意等产业,建立健全开放、有序的文化产业体系。 大力培育徽文化科技产业园、动漫游戏文化创意园、商务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一批骨干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徽派建筑艺术博物馆、中国铁画馆、星光灿烂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音响软件数码城等项目建设, 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 

  6、现代旅游业。 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势,打造“芜湖旅游”品牌,将芜湖建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极具吸引力的滨江山水观光、都市休闲娱乐、人文历史探寻的旅游目的地。 根据芜湖景点特色和经济特色,不断优化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美食旅游、绿色生态农家乐、高校科普旅游、宗教旅游等项目。重点建设华强旅游城、滨江公园、芜湖古城等项目,保护和开发广济寺、天门山、马仁山、丫山、和平生态、陶辛水韵、奎湖、龙窝湖等旅游资源,加大汀棠公园、神山公园的改扩建力度。 

  7、现代会展业。 坚持政府主导、行政推动、市场介入, 大力发展多层面、高档次、强辐射的现代会展业,努力把中国(芜湖)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芜湖)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博览交易会办成具有国内影响的品牌会展;把中国(芜湖)医药及医疗器械博览交易会、中国(芜湖)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芜湖)茶叶博览会、中国(芜湖)青少年文体生活用品博览交易会、安徽人才交流大会、高校招生皖江地区咨询会、芜湖房地产博览交易会等办成具有区域影响的精品会展。 整合展馆资源,建立健全会展业的管理体制和展馆经营机制,提高展览的组织策划水平,推动我市会展业向国际化、专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第二,加强政策引导 

  ——市场准入。 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凡是对本地区企业开放的服务业领域,应全部向外地企业开放。凡不涉及境外资金的新设立服务企业,其投资项目又符合当年度产业导向目录,且不涉及基本建设申报程序的服务业企业,在申报法定材料齐备条件下,由工商部门直接注册登记;涉及重大投资项目的,工商部门可以即时办理;对部分明确前置审批条件并符合企业登记制项目范畴的,实行登记制,核发筹建营业执照。简化连锁企业证照办理手续。除药品、食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危险化学品经营实行“一店一证”外,文化、新闻等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均可由连锁企业总部统一申请、统一办理、统一年审,各分支机构无需单独申报。管理部门应当在其批复或批准文件中列明取得相应许可的各分支机构名称,各分支机构凭该批复或批准文件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税费扶持政策。 对国内外知名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 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 1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 3亿元人民币。下同)总部或其地区总部自建自用办公房的,其建设性行政规费只收取成本费,建设期行政收费地方实得部分减半征收;购买自用办公房的,其契税先征后补;租赁自用办公房的,三年内按照租金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市区内知名企业总部或其地区总部聘任的境内外高级管理人员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3年内,市财政按其上缴税收收入地方实得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凡符合财政支持范围内的中小服务业企业,均可向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发展局申请贷款贴息。商贸流通企业配送中心建设中央自动分拣系统、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系统等项目,企业可向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申请,经批准纳入市年度重点服务业建设(新建、改扩建)项目计划,可获得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 

  经批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其从事担保业务收入,三年内按其营业税地方实得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对新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自获利年度起,按其上缴企业所得税收入市级财政实得部分, 3年内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总部设在我市的物流企业的跨县(区)机构(包括场所、网点),凡在总部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不另设银行结算帐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并与总部微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的,其企业所得税由总部统一缴纳。 

  对新引进的列入政府扶持的大型文化经营活动企业,按其实现的税收收入地方实得部分,三年内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对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采取资助等方式予以支持。 

  鼓励商贸企业在社区新开直营连锁店,凡在居民小区新开 5家及以上的直营连锁餐饮、百货、超市、维修、医疗保健、药店、家政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企业,且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统一品牌,向商务部门申请,经有关部门联合验收确认合格后,由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所在区政府各出 50%给予每家连锁直营店一次性一定额度的补助。 

  ——土地政策。 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列入市服务业领导小组认定的鼓励类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进行倾斜。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对新建或扩建非营利性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福利等公益设施用地和公益性科研机构用地,经市政府批准,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价格政策。 服务业企业用水、用电、用煤、用油、用气等应与工业企业一样对待,不得实行产业歧视性分配供给政策。对列入市服务业领导小组认定的鼓励类服务业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价格,在与工业执行基本同价的原则下,按照价格管理权限, 3年内逐步调整到位。 

  ——奖励政策。 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总部或区域性总部、研发机构、运营中心等,市政府给予招商主体一次性奖励。对新评定的国家 3A及其以上的旅游风景区;新评定的四星及其以上的星级宾馆;进入年度全省 10强的国际旅行社,市政府从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三,强化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成立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组织协调、考核监督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将发展现代服务业列入对区、县和有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实际,确定不同的考核权重。各部门要配合联动,形成合力。市发改委负责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总量、结构、布局进行统筹规划,承担建设现代服务业项目库,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和跟踪服务机制;市规划局要会同镜湖区政府做好中心商务区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港及相关区政府要会同市规划局做好物流园区规划;统计部门要完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 

  2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行业协会、商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观念引导、发展经济、协调关系、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分类推进教科文卫、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农林水等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代理等途径,推动公务接待、会议服务、研究咨询、业务培训、招商活动、公务交通、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服务外包,切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 

  3 、形成多元投入。 政府应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引导和扶持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和新兴领域中成长性强、具有示范带动性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同时作为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服务业招商活动补助和服务业考核的奖励。财政、发改委、交通、农委、商务、粮食、供销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国债项目、技改项目、农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优先推荐有发展潜力的现代物流、商贸、市场等项目申报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精心编制现代服务业招商项目库,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4 、加快人才开发。 依托产业和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对高级人才在期权奖励、户籍管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待遇。建立健全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从业资质、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现代服务业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设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国际贸易、会展等专业。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每年推出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紧缺急需的职业培训项目,对参加培训且考试合格的人员,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5 、营造浓厚氛围。 进一步裁减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推动审批提速。规范对服务业企业的规费征收行为,落实我市权限范围内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舆论宣传,努力提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策划、包装和推介能力,积极创新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行为,不断提高芜湖服务业的知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swb.wh.cn/html/survey/20088/08815A8K68D2E21D2AEJIEI7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