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发展水平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举措。
本报告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精神》(国办发〔2009〕24号)等文件,在深入分析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基础上,结合福建实际,对全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流程和管理方式基础上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9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它不仅包括现代经济中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被信息技术改造过从而具有新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业。
1. 高技术含量。现代服务业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软件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于金融、文化、物流、旅游等服务领域,使得服务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远程服务、错时消费,从而产生较高价值。
2. 高知识密集度。现代服务业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密切关联,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增值。例如,教育服务、科研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信息服务等,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
3. 高增值性。高增值主要来源于对所创造的知识成果的独占性经营。知识成果包括专利、技术、服务特色、流程再造、经营方式、品牌等,这些知识要素的集合会带来聚集效应,引起服务的大幅度增值。
4.对经济发展程度的依赖性。现代服务业大规模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达到制造业的高度发展并呈现“服务化”趋势时,社会专业化程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化程度也将不断提高,使得大量内部化的服务转变为外部化的服务,带来服务活动的独立化。
5.对人力资源的高要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级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是最根本的要素。这是由服务的性质和服务产业的特性决定的。
1.融合化。现代服务业和一二产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越来越趋于在特定空间上集群式发展;二是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服务业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领域,中期的管理、融资领域,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研发、采购、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占产业链的比重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三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制造与服务功能相互叠加,使得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性功能和收入占据了主导地位。
2. 集群化。大量相同或相互关联的产业集聚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既相互分工又互相合作的产业体系,这原来仅仅限于工业产业集群,目前集群的形式也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在现代服务业中,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特点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比之其它服务业更具有集聚发展的动力和可能;为消费者服务的产业也趋向于把都市中心区作为要集聚地。由于城市在相关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相对完善,人才、信息、资金较为聚集,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则推动信息传递突破了空间限制,使得城市的许多主要机能如研发、设计等指挥控制中心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国内看,上海、广州等地已启动中心城区内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旨在为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
3. 知识化。在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显著依赖于专业性知识和技术,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那些知识、技术占主导地位,高附加值的诸如管理服务、信息服务、设计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十分迅猛,成为产出最多增长最快的产业。
4.生态化。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亲近自然、环境友好的特点,属于绿色产业。但随着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如物流业的少量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等也开始受到关注。服务企业逐渐把实现服务过程的清洁化和生态化作为服务改进的重要目标,开展绿色营销,不断创建生态化服务的新途径,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另一方面,为适应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需求,服务业不断发展创生出诸如生态旅游、健康照护等生态型服务业态,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服务产品。
5.专业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渐趋成熟,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不断增强,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服务活动与功能的区隔越来越精密,由此推动务业向专业性、整合性方向发展,并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以提供更专业、有效率与精致化的服务。仓储、物流、中介、广告、设计、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众多作为中间投入型的支援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不断增强。
1.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现了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各国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发达的国家经济模式开始由以工业为主的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并将成为主体。这种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和潮流,客观上要求我省在产业发展趋势上要与国际产业变动轨迹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配置资源的好处,形成与经济发达地区同台竞争的产业新格局。因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意义更在于藉此紧紧跟上国际产业发展的新步伐。
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现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显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另外,我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三产不协调现状,客观上也要求加快发展受资源制约较小的现代服务业。
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现了福建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新要求。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之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的外置化,工业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目前,福建制造业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总量规模,但多数行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先进性不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通过外购更专业化的中间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深化;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集中有限资源于关键领域,达到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1.总体规模发展壮大。
“十一五”以来我省服务业规模总体呈平稳扩大趋势,抗波动性逐渐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0%,由2006年的2974.6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249.59亿元(见图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3%(见图2),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图1 福建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趋势 |
图2 2008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 |
2.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以来,我省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与现代发展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2008年金融业增加值达468.86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营业收入近百亿元,实现增加值超过40亿元;房地产业迅速成长壮大,2008年增加值达466.75亿元。但面向民生的教育、文化、卫生以及面向生产者的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虽然这些行业增加值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较低,但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有望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3.税收贡献突出。
2008年全省服务业实现税收667.21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48.4%,是全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见表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税收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为37%左右。
表1 2008年福建服务业主要行业税收情况 | |||||||||||||||||||||||||||||||||||||||||||||
|
4.就业作用明显。
2008年,服务业从业人数692.24万人,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33.3%,服务业新增就业数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数量的50.8%,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增长最快的产业。
5.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自1989年起,福建服务业投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2008年服务业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8.59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调整为1.9:38.4:59.7,服务业投资所占比重均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和。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亿708.74元,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2.5%;房地产投资1304.64亿元,占41.4%。
6.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各种社会资本的规模逐步扩大,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物流、金融保险、批发零售等企业相继落户福建2008年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397个,占外资项目总数的36.1%;实际利用外资亿20.50美元(历史可比口径),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0.4%。
从总体上看,福建目前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对城市经济发展、就业等的贡献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市场潜力广阔,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1.增速和占比有所放缓。
1999年以来福建全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39%和40%之间徘徊,增长速度放缓。2007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历史最高值40%,但2008年又开始下降。
图3 福建省服务业增长速度和占GDP比重变化趋势 |
2.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
与上海、浙江、江苏等相比,福建服务业还存在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低,国际化程度弱,资源配置功能差、市场化程度低等差距。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加大了产业转型的难度。
3.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传统行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和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尤为薄弱。中实现收入最多、占比较大的项目主要是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传统服务业,如交通通信业、商贸餐饮业仍然占服务业增量的一半以上。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企业平均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竞争力较弱。
4. 区域发展差异较大。
福州、厦门、泉州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66%。
图4 各市服务业增加值 |
1. 重工业轻服务业。
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尚未根本改变,不少地方服务业尚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企业服务外包意识还比较淡薄。现代服务业发展理念以及个性化、细分化的市场拓展还未得到充分重视。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缺乏内在扩张机制。受长期以来把服务领域当作非生产性活动管理的影响,目前不少可以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仍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
2.体制性约束突出。
行业中的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仍然较为严重,部分行业"制度性垄断"效应显著,阻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行业内部无法实现公平有效的竞争,如银行,通讯,保险,传媒等,存在着明显的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抑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行业管理体制亟需理顺。服务业管理比较分散,涉及行政管理部门较多,职责分工交叉,条块分割,统计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协调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3. 市场化程度不高。
由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机制很少在这些领域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服务产品价格管制较严,有些服务产品价格难以及时、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成本效益。企业内服务部门尚未社会化,如技术开发中心、市场调查机构、售后服务、各种维修保养等,其中有些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服务是可以社会化的。但长期以来很少有企业向社会尤其是为本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的企业提供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企业服务部门的发展壮大。
4. 服务要素不足。
一是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由于未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存在巨大矛盾,一方面一些人才供大于求,而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特别是从事物流、咨询、信息、国际旅游、会计、广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在国际服务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服务业高素质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却存在严重约束。风险投资资金严重不足。由于支持创业投资的金融制度缺失,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创业投资机构仅靠注册资本进行投资,加上退出渠道不畅,融资渠道缺乏,创业资本来源枯竭,逐渐出现创业行业失血的趋势。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