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这是继2004年“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中央进一步就“三农”问题给出了一个新的战略目标,即发展现代农业。在此之前,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6年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把“发展现代农业”单列一章。这一战略的提出,有一个大的背景,即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和超过了1000美元,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内涵上说,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导向,以产业化为途径的一个动态过程。伴随着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改造,农业从业人员也在基本素质、就业能力、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逐步实现了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人的现代化为媒介,全面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一、 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福建省背山面海,复杂多样的自然资源条件造就了我省农业在区域布局、生产方式、产品种类等方面的多样性,也使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工作更为复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省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首先,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总量稳步增长。统计数据表明,从“九五”、“十五”到“十一五”前三年,我省财政支出投入农林水事务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在稳步增长(如图1)。其中,“九五”期间年均用于农业的财政经费支出为174626万元,“十五”期间年均为279239.6万元,2008年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中,投入农林水事务的为804268万元,比2007年增加30.8%。 “九五”期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24.83亿元,“十五”期间达到196.18亿元,增幅达57.16%,“十一五”前三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233.03亿元。2008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02.61亿元,比2007年增加42.3%。随着农业投入的增长,我省农业装备和能源供给水平得以稳步提高(如图2)。2008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112.47万千瓦,发电能力达到293.64万千瓦,比“九五”第一年分别增长41.45%和315.92%。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我省农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得以提高(如图3)。“九五”期间农业总产值为4798.19亿元,“十五”期间为5982.87亿元,增长24.69%。“十一五”前两年农业总产出已达3141.945106.96亿元。其中,2008年农业总产出为1965.02亿元,农业增加值为1157.75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6.12%和15.53%。从农林牧渔四类产业看,农业和渔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较大(如图4)。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在总体结构上,农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大约为43%-44%左右,渔业占比在26%-27%之间波动,牧业占比约在16%-18%之间,林业占比约为7%-8%。
数据来源:各年份《福建统计年鉴》,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以下同。
其次,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增长。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将分流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我省的情况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九五”开始的786.86万人降至2008年的647.84万人,降幅达17.6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从1996年的49.35%降至2007年31.1%。与此同时,我省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正在逐步提高。农业人均GDP从“九五”初年的6829.42元上升至2008年的17870.92元,增幅达161.68%。与此相适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2492.49元提高至2008年的6196.07元,增幅达148.59%。(如图5)农民个人年均生活消费支出“九五”期间为2075.89元, “十五”期间为2822.4元,“十一五”前三年平均已达4102.27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由“九五”初的60.1下降为2008年的46.4,表明我省农民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转型。
第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近年来,我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7年末,“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完成总投资30亿元,建成农村公路6000公里,93%建制村通硬化公路,99.5%乡镇、74.3%建制村通客车;100%建制村和94.1%自然村通电话,5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100%乡镇、73%建制村通宽带;累计已改水受益人口为2606.13万人,其中自来水受益人口为2081.11万人。
近年来,我省卫生、教育、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末,我省97.9%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61.6%的乡镇有敬老院。42.5%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84.2%的村有卫生室。84.8%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5.8%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达到29452人,平均每万名乡村人口拥有15名乡村医护人员。同时,已有149.35万人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普查数据还显示,截至2006年末,11.7%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82.5%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2.3%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49.1%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本覆盖所有县(市),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7年全年培训8.29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8.8%;核心农户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工程试点县建设进展顺利,农民劳动技能不断增强。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初见成效,2006年末,24.9%的乡镇有公园,16.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20.6%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22.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第四,创造性地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农业管理制度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方面,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对耕地和林地经营制度进行了创新,为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例如,惠安县坚持“土地所有权不变,承包权稳定,经营权放活”的原则,以企业交纳土地租金并向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形式,由农业龙头企业承接连片耕地的经营权,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了高于传统农业数倍的产值,并且解决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力的就业。又如,一些农业示范园区成立了田业管理服务中心,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每年向业主收取一定管理费用,园区所在地政府每年还从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田业管理款用于路、沟、渠等基础设施的日常养护和管理,建立了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的长效机制。2003年以来,福建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进行林权登记、发放林权证和规范林权流转、完善流转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开展了林权流转、林木采伐、资源保护、投融资体制等配套改革。通过林改“,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调动了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业的现代化生产,增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为农业和农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方面,福建也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首创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和“六大员”制度。1999年,南平市首创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市、县、乡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农业科技人员中选派科技特派员进村入场,常年驻扎农村,围绕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或特色产品、优势产品,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指导、咨询、合作在内的科技服务,逐步打造出一个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宝塔型”新型科技服务网络。通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新机制———“南平机制”。此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福建省逐步推广。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充当着催化传统农业与现代经济接轨的角色,在科技与农民直接联系中建立起一个推广服务的新机制、新平台,为科技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福建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由财政补贴农村“六大员”制度。2004年,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六大员”制度,即村级农民技术员,村级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协管员,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村级文化协管员(统称“六大员”)。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截至2006年底,我省共有14952个村级组织,其中建制村14745个,全省共有农村“六大员”144953人。农村“六大员”制度是我省农村工作的重要创新,在建立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缓解了政府服务力量的不足,强化了农村社会管理,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为我省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文化支撑和组织保障。
此外,我省还开创了闽台农业的合作的新模式。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997年7月,福州市、漳州市设立了全国首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2005年7月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设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200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暂时规定》,为深化闽台农业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2007年1月,中台办印发《关于促进两岸农业合作、惠及台湾农民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给予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更大支持;4月,农业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出台《关于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11月,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台湾农民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2012个,合同利用台资25.2亿美元,实际到资14.5亿美元,在大陆各省市中位居第一。通过闽台农业合作,推动了福建种养业由原来低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经营方式,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加工营销业由初级产品、单一渠道销售为主的传统方式,向应用先进技术开发、加工和现代营销手段的经营模式转变。在引进品种和技术设备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也带来了观念的更新,促进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我省现代农业转型特征突出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省农业呈现以下四大转型特征。
一是由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从统计数据上看,2008年,我省人均GDP已经达到30123元,超过4000美元。同时,我省农业GDP在全部GDP中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21.66%下降到2008年的10.7%,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从1990年的58.36%下降到2008年的31.1%。同时,2007年我省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9.9%。对照国际经验,当前我省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就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现代农业涵盖了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领域。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因此,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前,农业生产组织的产业化正是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典型表现。200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九个设区市先后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政策措施,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提升。
一方面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统计表明,截至2006年底,全省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到1049个,会员数10.6万人,销售收入150.11亿元,带动农户173.5万户,农户从中得到收入48.96亿元;全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833个,会员数23.73万人,注册资金14.15亿元,股金6.73亿元,固定资产总值21.94亿元,年销售收入142.86亿元,带动农户97.82万户,农户从中得到收入27.5亿元。
另一方面是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挥了领头羊的重要作用。2007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收入达1405亿元,其中15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33.97亿元,增长17.1%,带动农户546.6万户,户均从中收入3290元。到2008年底,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126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为1385.94亿元,销售收入为1292.80亿元,带动农户569.77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为288.31亿元。
表1: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概况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年销售收入(亿元) |
543.54 |
1160.8 |
1224.3 |
1405 |
带动农户数(万户) |
472.4 |
466.69 |
489.6 |
546.6 |
户均从中收入(元) |
2194 |
2953 |
3229 |
3290 |
省级龙头企业(家) |
130 |
130 |
150 |
150 |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份《福建年鉴》资料整理,http://www.fjnj.cn。
二是由封闭农业正在向市场农业转型。市场化、商品化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系统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从表2的数据看,在不完全统计下,近年来我省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都在30%以上。
表2:福建省主要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成交额单位:万元
|
2007年 |
2006年 |
2005年 |
农副产品综合市场 |
2654860 |
2611519 |
2313613 |
主要专业市场 |
|
|
|
粮油市场 |
459392 |
396654 |
143769 |
干鲜果品市场 |
291329 |
255506 |
202081 |
水产品市场 |
999087 |
984575 |
878179 |
蔬菜市场 |
449595 |
350637 |
309982 |
肉食禽蛋市场 |
148091 |
198532 |
149849 |
土畜产品市场 |
3190 |
3994 |
59635 |
花卉市场 |
27084 |
16891 |
416 |
木材市场 |
231449 |
214498 |
85864 |
合计 |
5264077 |
5032806 |
4143388 |
农业总产值 |
16921600 |
14497800 |
13730100 |
主要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占农业总产值比(%) |
31.11 |
34.71 |
30.18 |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份《福建统计年鉴》数据整理,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
我省人均耕地面积小,自然条件不适于大规模进行粮食作物的生产,近年来,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主体的市场化改革,通过省内外各类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等形式,不断巩固与山东、江西、吉林、安徽、河南、黑龙江等产粮省间的协作关系,达到了引粮入闽,增加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各地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包括福州市粮食批发市场、泉州·中国粮食城一期园区、漳州浦口粮食批发市场扩建项目、龙岩闽西粮油饲料城、南平、三明市粮食批发市场、厦门、莆田、宁德粮食批发市场、福鼎边贸粮食批发市场等陆续建成或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各级粮食批发市场共有经营户972家,年交易量达700万吨,交易额161亿元。
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优势,我省大力发展各类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的主要农产品中,烟叶排名全国第三,水果全国第七,水产品和猪肉全国第八。近年来,我省特色农产品的优势比较明显。初步形成了优质茶叶、畜禽加工、创汇蔬菜、特色水果、食用菌类、优质粮食等特色农业产业链。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等园艺作物、水产品和特色畜禽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我省农业发展还着力于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基本上形成了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水海产品为主的出口农产品品种结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我省蔬菜出口总值为48088万美元,水海产品为24654万美元,蘑菇罐头为34345万美元、鲜干水果及坚果为13250万美元,茶叶为5164万美元,分别占各类产品农业总产值的11.51%、3.56%、27.13%、7.54%和5.66%。
三是由粗放农业正在向集约农业转型。福建省山地面积广大,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比重较小。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常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截至2005年底,福建省常用耕地面积约为1,129,020公顷,比1996年的1,261,110公顷减少了10.47%。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绝对数在不断下降。在这种条件下,将有限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是我省农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图6数据显示,“九五”以来我省农业劳均农机总动力和劳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基本上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即单位劳动力的资本密集程度在不断提高。目前,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我省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截至2006年末,全省温室面积2260.56公顷,大棚面积10547.83公顷,中小棚面积3239.45公顷。2006年度,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6075.40公顷,食用菌10400.77公顷,水果2248.81公顷,园艺苗木1577.49公顷。
集中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我省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2002年,《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试行草案)》正式下发施行,为在全省范围开展农业现代化试点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意见。随后,批准公布了30个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这些现代化示范园区投入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园区路、沟、渠、桥等排灌系统、交通系统和水源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各种常规大棚、电脑全自动喷灌大棚、微滴灌设施、工厂化育苗系统、无土栽培系统、多媒体病虫综合防专家系统、节水灌溉系统以及现代化耕作机械等现代农业设施。园区内农业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园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本密集投入产生的集约化效应显著。近年来,农业现代化试点的辐射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市场聚散效应、模式复制创新、要素模仿带动、实地示范效应等方式,试点建设的示范辐射成效显著。园区辐射周边乡镇,带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万亩基地建设,带动运输业、包装业、建筑业、食品加工业、商贸业及农资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针对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特点,组建了技术服务、搭建拱棚、树形修剪、农产品营销等专业服务队伍,提高了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成立了各种技术协会、行业协会,较好地解决了产销衔接不紧、技术标准不一、行业内部无序竞争等问题;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参与示范园区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引入一批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提升了园区的装备水平和示范效果。
农业区域布局优化体现了我省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成效。目前,我省已经初步形成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沿海蓝色产业带,畜牧和园艺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果、茶、菜、菌、花、畜禽等重点特色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链。
四是由资源依赖正在向科技推动转型。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农业科技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并改善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截至2006年末,我省共有农业技术人员9.24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6.62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0.30万人、1.45万人和7.50万人。按当年末686.28万人农业从业人员计算,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员中约有135名农业技术人员。我省广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全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市、区)推动科技型农业的发展是我省的主要做法。截至2006年,在11个县(市、区)建立水稻机械化栽植技术试验示范点,分别在不同季节对杂交稻等进行机械化栽插试验,实施面积236.6公顷,辐射带动面积1020公顷。通过不断的试验研究和摸索创新,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杂交稻栽植机械化技术难题,初步形成杂交稻种植的机械化育秧技术规范,为大面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2007年,全省共建立20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试验示范县,建立106个试验点,涉及农户1780户;举办技术培训班74次,机具演示会83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1956人次;新增插秧机78台;试验示范面积达0.1万公顷;20个示范县共为农民节本增效132.8万元。通过示范地区的实施,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节本增产、优质增效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
我省十分重视农科教结合工作,持续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科教兴农工程。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征集农业项目成果、技术难题参加对接。稳步推进科企合作,筛选确定科企合作示范项目,带动企业投入资金,引进推广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统计表明,2007年登记的农业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等各类技术合同5047项,合同成交总金额168672万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1752项,成交金额69001万元;技术转让合同95项,成交金额68318万元;技术咨询合同996项,成交金额9696万元;技术服务合同2204项,成交金额21657万元。同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截至2007年末,全省已制定400多项农业地方标准,建立5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27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13个产品获得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374个产品通过国家统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0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或HACCP认证,84个农产品获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
(三)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测评与比较分析
关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定量测评,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指标体系。在参考现阶段国内外众多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全面性、简洁性、可比性等原则,本课题确定了描述福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五个部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包括若干二级指标。这一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项评价指标系统。本课题首先采取德尔菲法向专家进行咨询,综合整理其经验判断以构造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来测算指标层的权重,按照层级结构确定各个指标在主体评价和群体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即其对主体评价和群体评价的作用程度。同时,根据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制定和通过的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国情,并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和国内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确定了二级指标的目标值。(如表3)
表3:福建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目标值 | ||
农 业 现 代 化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名称 |
权重 |
名称 |
权重 | |
农业投入水平 |
0.3629 |
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
0.1408 |
≥90 | |
劳均农机总动力(千瓦/人) |
0.1065 |
≥4 | |||
有效灌溉率(%) |
0.0552 |
≥90 | |||
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千克/公顷) |
0.0330 |
≥365 | |||
劳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
0.0274 |
≥30 | |||
农业产出水平 |
0.2623 |
劳均农业增加值(元/人) |
0.1017 |
≥18000 | |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千克/公顷) |
0.0708 |
≥5000 | |||
农业投入产出率(%) |
0.0898 |
≥150 | |||
农业经济结构 |
0.1615 |
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0.0927 |
≤2 | |
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
0.0688 |
≤5 | |||
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
0.1271 |
恩格尔系数(%) |
0.0616 |
≤35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
0.0414 |
≥13000 | |||
城镇人口比重(%) |
0.0241 |
≥75 | |||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
0.0862 |
旱涝保收率(%) |
0.0360 |
≥90 | |
农业成灾率(%) |
0.0334 |
≤10 | |||
森林覆盖率(%) |
0.0168 |
≥50 |
我们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福建统计年鉴(2008)的数据,对2007年全国和福建省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指标进行了测算。首先是计算各个指标的达标率,即反映各指标达到目标值的程度。二级指标中,对于正向指标,其指标达标率为:Yij=Gij/Gij0*100%;对于逆向指标,其指标达标率为:Yij=1-(Gij-Gij0)/Gij*100%;一级指标达标率为:Zi=ΣYij *ωij/Σωij
其中:Y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中第j个二级指标的达标率,G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中第j个二级指标的实际值,Gij0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中第j个二级指标的目标值,Zi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的达标率,ω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中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当正向指标的实际值大于目标值或逆向指标的实际值小于目标值是,达标率即为100%。其次是计算各级指标的得分值:Hij= Yij*ωij;Hij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中第j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值;Di=ΣHij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值;D=ΣDi表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总得分。测算结果如表4。同时,将我省与华东沿海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四省一市的数据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给出了六省区(直辖市)各二级指标的达标率和一级指标的得分值与排序,测算结果如表5、表6所示。
表4:2008年福建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指标名称 |
权重 |
目标值 |
实际值(2008年) |
达标率(%) |
得分值 | |||
|
|
|
福建 |
全国 |
福建 |
全国 |
福建 |
全国 |
G1:农业投入水平 |
0.3629 |
|
|
|
|
|
0.2243 |
0.2404 |
G11: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
0.1408 |
90 |
64.78 |
67.90 |
71.98 |
75.44 |
0.1013 |
0.1062 |
G12:劳均农机总动力(千瓦/人) |
0.1065 |
4 |
1.72 |
2.68 |
42.93 |
67.03 |
0.0457 |
0.0714 |
G13:有效灌溉率(%) |
0.0552 |
90 |
71.83 |
48.04 |
79.81 |
53.38 |
0.0441 |
0.0295 |
G14: 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千克/公顷) |
0.033 |
365 |
892.19 |
430.43 |
100.00 |
100.00 |
0.0330 |
0.0330 |
G15: 劳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
0.0274 |
30 |
0.21 |
0.40 |
0.68 |
1.32 |
0.0002 |
0.0004 |
G2:农业产出水平 |
0.2623 |
|
|
|
|
|
0.2563 |
0.2090 |
G21: 劳均农业增加值(元/人) |
0.1017 |
18000 |
17870.92 |
11091.54 |
99.28 |
61.62 |
0.1010 |
0.0627 |
G22: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千克/公顷) |
0.0708 |
5000 |
4903.47 |
4343.80 |
98.07 |
86.88 |
0.0694 |
0.0615 |
G23: 农业投入产出率(%) |
0.0898 |
150 |
143.42 |
141.65 |
95.61 |
94.44 |
0.0859 |
0.0848 |
G3:农业经济结构 |
0.1615 |
|
|
|
|
|
0.0284 |
0.0251 |
G31: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0.0927 |
2 |
10.70 |
11.30 |
18.69 |
17.70 |
0.0173 |
0.0164 |
G32: 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
0.0688 |
5 |
31.10 |
39.60 |
16.08 |
12.63 |
0.0111 |
0.0087 |
G4: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
0.1271 |
|
|
|
|
|
0.0822 |
0.0792 |
G41: 恩格尔系数(%) |
0.0616 |
35 |
46.40 |
43.70 |
75.43 |
80.09 |
0.0465 |
0.0493 |
G4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
0.0414 |
13000 |
6196.07 |
4760.62 |
47.66 |
36.62 |
0.0197 |
0.0152 |
G43: 城镇人口比重(%) |
0.0241 |
75 |
49.90 |
45.68 |
66.53 |
60.91 |
0.0160 |
0.0147 |
G5: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
0.0862 |
|
|
|
|
|
0.0466 |
0.0258 |
G51: 旱涝保收率(%) |
0.036 |
90 |
50.98 |
34.29 |
56.65 |
38.10 |
0.0204 |
0.0137 |
G52: 农业成灾率(%) |
0.0334 |
10 |
35.60 |
55.70 |
28.09 |
17.95 |
0.0094 |
0.0060 |
G53: 森林覆盖率(%) |
0.0168 |
50 |
63.11 |
18.21 |
100.00 |
36.42 |
0.0168 |
0.0061 |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综合得分 |
1 |
|
|
|
|
|
0.6378 |
0.5795 |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8)。
说明:其中G11,G51两项为2007年数值。
表5:2008年福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达标率
指标名称 |
达标率(%) | |||||
|
福建 |
山东 |
江苏 |
上海 |
浙江 |
广东 |
G1:农业投入水平 |
|
|
|
|
|
|
G11: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
71.98 |
87.18 |
81.53 |
91.87 |
71.40 |
80.42 |
G12:劳均农机总动力(千瓦/人) |
42.93 |
100.00 |
74.24 |
22.53 |
86.97 |
31.09 |
G13:有效灌溉率(%) |
79.81 |
71.82 |
89.03 |
100.00 |
83.05 |
50.15 |
G14: 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千克/公顷)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G15: 劳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
0.68 |
1.25 |
1.30 |
1.65 |
0.96 |
0.59 |
G2:农业产出水平 |
|
|
|
|
|
|
G21: 劳均农业增加值(元/人) |
99.28 |
83.36 |
95.42 |
100.00 |
90.81 |
68.54 |
G22: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千克/公顷) |
98.07 |
100.00 |
100.00 |
94.81 |
80.75 |
87.85 |
G23: 农业投入产出率(%) |
95.61 |
76.69 |
93.92 |
44.13 |
100.00 |
99.28 |
G3:农业经济结构 |
|
|
|
|
|
|
G31: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8.69 |
20.62 |
28.99 |
100.00 |
39.23 |
36.36 |
G32: 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
16.08 |
13.37 |
19.01 |
100.00 |
26.01 |
17.36 |
G4: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
|
|
|
|
|
|
G41: 恩格尔系数(%) |
75.43 |
91.86 |
84.75 |
85.57 |
92.11 |
71.43 |
G4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
47.66 |
43.40 |
56.59 |
88.00 |
71.21 |
49.23 |
G43: 城镇人口比重(%) |
66.53 |
63.47 |
72.40 |
100.00 |
76.80 |
84.53 |
G5: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
|
|
|
|
|
|
G51: 旱涝保收率(%) |
56.65 |
52.83 |
72.50 |
82.52 |
62.30 |
36.19 |
G52: 农业成灾率(%) |
28.09 |
28.74 |
18.12 |
26.25 |
20.75 |
20.16 |
G53: 森林覆盖率(%) |
100.00 |
26.88 |
15.08 |
6.34 |
100.00 |
100.00 |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09),山东统计年鉴(2008),江苏统计年鉴(2009),上海统计年鉴(2009),浙江统计年鉴(2009),广东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其中G11,G51两项为2007年数值。
表6:2008年福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与排序
省份 指标 |
福建 |
山东 |
江苏 |
上海 |
浙江 |
广东 | ||||||
得分 |
排序 |
得分 |
排序 |
得分 |
排序 |
得分 |
排序 |
得分 |
排序 |
得分 |
排序 | |
G1:农业投入水平 |
0.2243 |
n |
0.3022 |
j |
0.2764 |
k |
0.2420 |
m |
0.2723 |
l |
0.2072 |
o |
G2:农业产出水平 |
0.2563 |
j |
0.2244 |
m |
0.2522 |
k |
0.2085 |
o |
0.2393 |
l |
0.2211 |
n |
G3:农业经济结构 |
0.0284 |
n |
0.0283 |
o |
0.0399 |
m |
0.1615 |
j |
0.0543 |
k |
0.0457 |
l |
G4: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
0.0822 |
o |
0.0898 |
m |
0.0931 |
l |
0.1132 |
j |
0.1047 |
k |
0.0848 |
n |
G5: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
0.0466 |
j |
0.0331 |
o |
0.0347 |
n |
0.0395 |
l |
0.0462 |
k |
0.0366 |
m |
综合得分 |
0.6378 |
n |
0.6780 |
l |
0.6963 |
m |
0.7647 |
j |
0.7167 |
k |
0.5952 |
o |
数据来源:同表5。
根据指标体系的测评结果,我省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综合得分为63.78(满分为100分),高于全国57.95的平均水平。依照现代农业的五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来看,我省目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我省与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和全国的总体数据比较来看,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综合得分位居华东沿海六省(直辖市)的第五位。从总体上看,当前福建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存在着以下一些相对优势与局限。
1、农业产出效率较高,可持续发展潜力大。
首先,农业产出水平较高。在一级指标农业产出水平综合得分和排序中,我省居于华东沿海五省一市之首。从分解的二级指标来看,我省的劳动力和土地产出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其中,劳均农业增加值为17870.92元,远超全国11091.54元的平均水平,达标率为99.28%,仅次于上海市;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为4903.47千克/公顷,达标率为98.07%,略低于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山东与江苏。总体上看,我省农业投入产出率达标率为95.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六省(直辖市)中位列第三。结合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表明,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可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小,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要用科学手段研究分析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制定生产计划,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出效率。
其次,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在一级指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和排序中,我省居于第一位。其中,贡献度最大的是森林覆盖率。我省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3.11%,远高于全国平均18.21%的水平,位居全国首位。这是我省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禀赋,同时也为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一个较强的资源依赖路径。在保护涵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将森林资源的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深度推进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尚待优化,农业投入仍有不足。
首先,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大。在一级指标得分和排序中,我省位列华东沿海五省一市之五(与山东持平)。其中,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7%,虽已低于全国11.3%的平均水平,但远高于2%的目标值,达标率为18.69%,在六省(直辖市)中得分最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1.1%,也低于全国39.6%的平均水平,但相比产业结构现代化要求的5%的水平还是很高的,达标率为16.08%。在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占的比重将逐渐降低。这一组数据表明,我省产业结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还处在过渡阶段。
其次,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离现代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该项一级指标排序我省位列华东沿海五省一市之末。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96.07元,高于全国4760.62元的水平,但达标率仅为47.66%,仅是上海市和浙江省人均水平的54.16%和66.93%。我省的城镇化水平为49.9%,超过全国4.22个百分点,但达标率也只为66.53%。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已经达到88.6%的水平,超过了75%的目标值。在其后的广东省,城镇化水平也已达到63.40%。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来看,我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6.40%,甚至高于全国43.70%的平均水平,达标率为75.43%,反映了我省农民的消费结构仍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步阶段。
第三,农业投入水平不高。该项一级指标排序我省位列华东沿海五省一市第五位。在权重最大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这一指标上,我省只有64.78%,仅略高于浙江省,低于67.90%的全国平均水平。可见我省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问题急需更多的投入。另一方面,我省的农业从业人员劳均农机总动力为1.72千瓦,同样低于全国2.68千瓦的水平,达标率只有42.93%,在六省(市)中排名第四。特别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山东、浙江等省相比,后两者的劳均农机总动力分别达到5.17千瓦和3.48千瓦,已经超过或接近4千瓦/人的目标值。此外我省劳均耕地面积只有0.21公顷/人,远低于全国0.4公顷/人的平均水平,这与我省地形地貌的自然禀赋有关。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