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踢踏”爆棚,浦西琴声缭绕。2011年起始的上海舞台,又是一片“开门红”的景象。在浦东东方艺术中心,爱尔兰史诗性舞蹈《欲望之舞》因为之前场次供不应求,不得不加场,于前昨两天集中连演;一台由世界级钢琴名家卡萨利斯领衔的《蓝天下的至爱》慈善音乐会,也在前天引燃了上海琴迷的热情;奔驰文化中心的张学友演唱会以经典老曲收官,也早在观众预料之中,上座率自然不错。不过,也有些观众这样评价,“很期待这场演唱会能够不同凡响,但去看了还是只能用‘平平’两个字来概括。”
求放心消费,观众学会质疑
今年元旦期间的申城贺岁舞台,还是经典剧、经典作品的天下。这一点,从上海大剧院、东艺等剧场的票房就能看得出来。工作人员反映,市民前来购票,大多打听的是演出院团的名头是不是可靠,节目是否是自己听说过的。与以往只要听说“有名”就容易掏钱相比,如今的观众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变得日渐理性。有细心的乐迷往往先了解演出信息,然后会反复核准名头,有的甚至会自己上网去搜索一些著名乐团、舞团的资料乃至国外网站演出季的安排,对心存的疑问先寻找答案。“只为了求一个放心的消费,而不要把钱扔在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演出上。”乐迷小汤这样说。
隐蔽性更强,还有“含糊”演出
在“门槛”学精之后,如今市场上敢于公然出现的“李鬼”少了,今年沪上元旦演出市场没有名头特别“吓人”的演出。但是,依然有“火眼金睛”的观众反映,他们从隐蔽性更加强的一些经典演出中,发现了可疑的蛛丝马迹。一家都市报记者对于申城市场出现一台号称是“保罗·莫里亚乐队”的演出存疑,便想方设法联络到保罗·莫里亚遗孀,结果得知来沪的所谓“保罗·莫里亚乐队”多年前就已不复存在,而那位在中方宣传材料上标明“保罗·莫里亚之子”的指挥,其实只是与保罗·莫里亚生前一起工作过的一个音乐人。这位记者表示,从前一阶段的全国各地演出造势情况看,已经很难判断究竟是外国演出方含糊名头还是中方演出商在“捣浆糊”。不过,近日在沪上演出海报上的这一音乐会,已经巧妙地打上了“纪念法国音乐之神——法国保罗·莫里亚音乐会”的名称。然而,一般观众要很专业地区分是乐团真身来沪,还是只是别的乐团打着“纪念保罗·莫里亚”的名头演出,还真是很难。
经典性有余,缺乏新意少力作
记者在元旦期间的演出场馆采访时,还得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结果。一位姓廖的浦东观众认为,近年新年演出市场“名气有余,创新不足”。他觉得,即便老牌大团或者经典如施特劳斯家族的曲目,也是可以有许多种不同演法。可是,现在每到年底年初,不是小节目、小阵容拼凑的“新年音乐会”比较多,就是漫天飞舞的俄罗斯芭蕾或者一些质量一般的外国民间舞蹈团来挣点“零花”,大多数演出制作缺少新意。白领观众陈女士认为,新年市场中原创新作、经典改编版或者敢于推陈出新的交响乐演出很少,“年年岁岁‘花’相似,看似装点了演出市场,演滥了则会倒了观众胃口的。你看,前些年曾经红火的一些中年歌手年底演唱会今年并不红火,东欧一些常规版《天鹅湖》的认可度大大下降,维也纳、波兰等地的一般乐团都在上海栽过跟斗。”观众期待元旦舞台有“惊喜”,并且寄望本土院团拿出更多新作力作来,像京剧对口交流演唱会,真希望每个新年头上都能听到;上海大剧院版《胡桃夹子》今年的首演反响不错,完全可以多演出。
来源地址: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21ai47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