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红河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9/2010 20:59:00

  一、“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全州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基本建成了广播电视覆盖网,形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和覆盖体系。至2005年,全州共有广播电台4个;中波广播发射台6座;电视台3个;“村村通”电视工程4000座;有线电视光缆骨干网络860公里;有线电视用户30万余户。“十五”期间我州广播电视发展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和质量大大提高

  全州已基本形成无线、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体系,卫星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面。有线电视的发展使广播电视覆盖质量大大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和“西新工程”的实施,使边境地区和边远山区广播电视覆盖效率大为改善。到2004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37%和93.70%,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二)有线电视发展迅速

  全州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形成。到2004年,州的光缆干线网已联通13市县,并与省网互联互通,成为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的组成部份,各市县有线电视节目都在30套以上。扩大了中央、省、州和市县的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面,提高了覆盖质量,满足了我州30万余城乡用户个性融会贯通、多样化的收视需求。

  (三)红河人民广播电台、红河电视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红河人民广播电台从2000年的一套节目,每天播音9小时40分,发展到至今三套节目(汉语、民语、音乐频道),播音时间达47小时。在省地州率先建立了数字音频工作站,实现了采访、制作、播出的自动化,在全国率先将广播信号传入有线电视网,开通图文频道,节目覆盖全州13个市县及周边玉溪、文山、思茅和越南老街省的部份地区;广告收入从2000年的42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220万元。

  红河电视台两套节目通过光缆传输覆盖全州十三市县,节目自制传送达到3小时/日,日播出达到18小时/日,节目播出实现了自动化。电视新闻上省台播出量位居全省前列,到2004年共有80多件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州的奖励,经营创收从2000年的150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868万元。

  二、“十一五”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工作大局,立足于二十一世纪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的发展走向,抓住机遇,以发展为主题,以广播电视宣传为中心,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依据,以两个效益为目的,不断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坚持政治性、公益性、经营性相统一原则,精办广播电视节目,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快信息化和产业化进程,使全州广播电视总体发展在今后五至十年达到先进地区水平。

  三、“十一五”主要工作和发展目标

  (一)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精办广播电视节目,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工作重点,搞好对上、对外宣传。

  1、广播节目由现在的3套增加到4套,即由现在的综合、音乐、民族语广播逐步发展到新闻、音乐、生活和民族语广播,节目更加贴近听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2、电视节目在办好现有的两个频道的同时,争取开办两个专业化特征更加明显的频道,使红河电视台开办的频道达到四个。在“十一五”期间,利用我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拍摄制作一定数量的电视剧和少数民族风情专题片。

  3、“十一五”广播电台编制人员达到95人,电视台编制人员达到150人。

  4、广播、电视节目创办一批精品栏目。加强精品节目创作,继续保持全省地州市前茅地位。每年广播电视获奖作品有所突破。

  (二)以技术为基础,更新改造设备,确保听好广播看好电视

  1、红河电视台“十一五”规划期间主要工作

  完成新闻中心基本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电视演播室、大演播厅717平方米,内部装修投资817万元,(含灯具、设备、音响、舞台、观众座椅等设施)配4台高座摄像机,1台数字通话系统投资600万元;4个190平方米中型演播室灯具和配套设施投资400万元;90平方米新闻演播室灯具和配套设施投资80万元,共需投资1897万元。

  拍摄制作设备选型规划:“十一五”红河电视全台数字摄像机40台,共需投资400万元。

  构建新闻网络制作系统和数字化播出系统。“十一五”期间建成新闻类和社教类节目排编、网络数字化制作设备各40套,实现节目出产流程无带化、无纸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所需投资400万元。

  加强参加大型活动的制作能力,购买一辆4个讯道的数字转播车和一套流动式的微波收发系统,需投资400万元。

  (资金来源计划:政府投入70%,电视台自筹30%。(1)+(2)+(3)+(4)=3490万元政府投入2443万元 自筹1047万元)

  2、红河人民广播电台“十一五”规划期间主要工作

  (1)频率申报,2007年电台开设生活广播频率,综合频率,变更为新闻广播,力争2008年获广电总局批准。需要投资250万元(含发射机90万元,机房设备160万元)。2008年10月前正式开播。

  (2)新闻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①机房的装修。新闻中心2007年7月交付使用后,即将对直播、录制等机房进行特殊装修。装修工期3个月,费用约80万元。

  ②播出设备的配备。电台现在使用的音频工作站及周边设备系1999年底购置的,一般设备的使用年限为3至5年,现已到最高使用年限,必须进行更新。3套节目共需480万元。争取在2007年11月30日之前安装调试完毕,投入使用。

  ③网站及图文频道设备的升级改造。机房搬迁蒙自后,需要对网站、图文频道设备和传输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投资约50万元。

  ④办公设施的配备。包括办公桌椅的购置、内部局域网的升级改造等等。约需80万元。

  (3)对现有发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

  目前,电台在全州13个市县都设有转播点,安装各类大小功率的发射机31部,除个旧外,其它12个市县的转播点都没有备机,机器出故障,只有停播检修,严重违背了广播电视条例的规定,也与广大听众的要求相距甚远。本着逐年更新改造,5年改造完毕的原则,规划:

  ①2006年,改造开远东山转播综合台的3千瓦发射机、转播音乐台的1千瓦发射机、个旧庙山转播综合台的1千瓦发射机、转播音乐台的1千瓦发射机和蒙自县城转播音乐台的1千瓦发射机,并在蒙自安装2部1千瓦发射机,分别转播综合台和民族语台的节目。3千瓦发射机22万元,1千瓦发射机每部15万元,共112万元。

  ②2008 年改造河口3部500瓦发射机,每部8万元,共24万元。

  ③2009年改造泸西3部500瓦、弥勒3部300瓦、建水3部1千瓦发射机。500瓦发射机每部8万元、300瓦每部5万元,共需69万元。利用广播电视传输网,将新闻广播的节目传到全州的50个主要乡镇,用50瓦发射机转播。每部2万元,共100万元。

  ④2010年,改造绿春、元阳、红河、金平、屏边、石屏等6个转播点的18部300瓦的发射机,共90万元。另外,再解决104个乡镇的转播设备款208万元,共298万元。

  (4)购置广播现场转播车一辆(含转播设备),共185万元。2009年完成。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需要州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的资金共计1748万元,其中:

  2006年112万元 ; 2007年710万元;2008年274万元;2009年354万元;2010年298万元。

  3、建设100米高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在州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新闻中心已开始建设,但建筑群高只有20余米,由于高度不够,广播电视开路发射覆盖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新闻中心附近拟建一座100米高的广播电视发射观光塔。计划投资2100万元,2007年底前完成。

  4、继续加大对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投入

  (1)新建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4254个点,平均每个点需投资2.5万元,共需资金10635万元。

  (2)对返盲“村村通”进行修复。根据国家发改办社会[2006]331号“建立村村通维护服务体系,落实维护经费,制定修复'返盲'设施的方案,今年内要全面完成修复工作”的文件要求。目前,急需对全州返盲的891个点进行修复。经测算,州级财政按30%的比例进行配套,共需修复资金668.3万元。

  (3)全州升级改造607个点,按每个点2.5万元计算,共需资金1517.5万元。

  果州级财政按15%的比例进行配套,共需资金227.7万元。计划2008年完成。

  5、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

  (1)根据国办发[2004]60号“村村通工程运行和维护经费,原则上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文件精神,请求州级财政从2006年开始拔给80万元维护费,并每年递增15%,至“十一五”期末每年维护费为150万元。

  (2)由于“村村通”工程涉及全州11013个自然村,工作量大,交通问题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一次性拔给专款150万元,用于解决州村村通维护中心和各县市维修站的工程维修车,该项目急需在2006年内完成。

  6、投资200万元对已经建成有线电视的100个乡镇进行广播调频覆盖,力争2008年底前完成。

  7、完成“西新工程”设施建设。(略)

  8 、红河电台、红河电视台节目数字化改造与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升级改造项目。

  ①红河电台、红河电视台采、编、播设备数字化升级改造3600万元,②全州数字电视管理服务平台与个、开、蒙城域网改造共3200万元。③全州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项目需2.5亿元。

  四、“十一五”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发展思路

  宣传精品化。新闻宣传工作是广播电视工作的中心工作。“十一五”期间,将一如既往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围绕党中央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始终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始终围绕弘扬时代主旋律,扎扎实实做好宣传工作,努力在宣传内容上求“深”,在宣传手段上求“新”,在宣传质量上求“精”,在外宣上求“强”。努力提高宣传质量,着力打造精品,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吸引力。

  体制创新化。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广播电视新体制新机制。转变观念,大胆在确保党管媒体的原则下,按“三分离”(事业和企业分离、制播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要求,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控制成本,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经营产业化。逐步建立适应中国入世后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适应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的广播电视产业体系,形成广播、电视、网络并举,州、县(市)、乡、村四级联动,规模效益、经济速度、发展后劲、职工福利四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新格局。

  科技数字化。建立广播电视数字技术新体系,基本完成全州有线电视网的宽带化、光缆化和双向改造,实现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二要实现电台、电视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的数字化、网络化。

  管理规范化。逐步建立一套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管理新理念,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新体制,建立一套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管理新机制,建立一套以高科技为手段的管理新方法,建立一套责任明确,指标合理的量化目标管理新模式,促进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队伍专业化。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提高队伍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方式,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名播音、名主持、名导演及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经营者,形成一支过硬的广播电视专业队伍。

  (二)实现“十一五”规划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1、争取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的经费投入。广播电视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一个新型信息产业,需要高科技、高投入的产业。多年以来,由于行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十分薄弱,投入一直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十一五”期间,希望政府把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列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做到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加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并给予政策开辟多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设备的更新改造,为广播电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2、推进体制创新,加快广播电视改革步伐。破除旧观念、旧体制,按照公益性活动事业化,经营性活动产业化,广播电视制播分离,走向市场的思想,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为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发展规划,改善人才结构,设立特殊人才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实行“以能力论人才,以贡献论功臣,以业绩论英雄”的用人机制,培养、引进一批了解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熟悉文化产业政策,精通媒体经营的管理人才,健全岗位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聘用辞退制度,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地址:http://jrb.dali.gov.cn/canton_model48/newsview.aspx?id=549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