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哈尔滨市服务业发展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3/2010 10:45:21

  服务业也称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在结构演进与社会转型进程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上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增长点。因此,深刻认识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把握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服务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保证全市经济发展稳定性的主要力量。一直以来,全市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高级化的主要着力方向,采取多种政策举措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总体上看,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展、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服务业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并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一)总量规模迅速扩张,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改革开放之初,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9.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3.9%,199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41.0%,2006年再次突破千亿元,增量逐年加大,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86.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48.7%,比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24.8个百分点。近年来,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大,服务业的影响力和贡献力日益突出,2000年至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高于同期GDP增速0.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平均贡献率达到49.3%,拉动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
  (二)传统行业稳步发展,新兴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全市批发零售餐饮市场热点层出不穷。以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麦德隆、肯德基、麦当劳等为代表的外资零售餐饮企业以雄厚资金实力及灵活经营机制,经营业务加速发展,以北京华联、松雷、远大等为代表的市外连锁商凭借外地成功经验陆续在全市抢滩登陆,以中央商城、秋林、新一百为代表的传统百货零售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积极调整营销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各种大卖场、专卖店、便利店也似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多元化的商贸流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2007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36.0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12.5%;2007年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62.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4.9%,比2000年下降0.6个百分点。同时,全市作为黑龙江省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航运等门类齐全、设施完善、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实现了邮电网点业务电子化。2007年交通运输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81.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4%,比2000年下降2.4个百分点。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2.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6.3%,比2000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07年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8.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9.0%;其他非营利性增加值268.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1.0%。
  (三)吸纳就业能力强,社会效益明显。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可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特别是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2007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93.4万人,比2000增加33.1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数的比重,1990年为24%, 2000年已提高至32.7%,2007年提高到40.7%。这期间,工业和建筑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在1992年达到高峰后(占44.6%)开始缓慢下降,2000年降到29.5%,到2007年末降至 26.6%。2007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2.7:26.6:40.7,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5.2个和2.9个百分点,服务业上升了8.1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全市吸纳新增劳动就业的主渠道。
  (四)社会需求持续扩张,要素投入不断增强。2000年以来,全市社会资金、劳动力和专业人才投入服务业的力度加大。交通运输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方面的建设也得到加强。2007年服务业投资达746.4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21.8%。在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中,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既成为扩大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又为全市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投资额较大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45.7亿元、商业饮食49.1亿元、其他服务业540.0亿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市也加大了对科技教育的投入。2007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47.8亿元,是2000年的6.1倍,年均增长32.3%。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28.8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为1.2%。政府用于教育支出增长迅速,2007年全市财政支出中教育事业费为45.1亿元,占当年GDP的1.8%。科研和教育的大投入,使得技术型、知识型服务性行业得到较快发展。
二、服务业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目前,判断服务业的发展阶段,主要借鉴钱纳里模型(又称多国模型,通过对101个国家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的揭示部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数量关系的劳动力配置模型)。从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服务业内部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等方面来综合判断服务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服务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服务业起飞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成熟阶段、服务业发展的发达阶段。
 
  服务业发展阶段的不同标志值和数量特征

  服务业初级阶段

  服务业起飞阶段

  服务业成熟阶段

  服务业发达阶段

  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30%以下

  30-50%

  50-70%

  70%

  就业结构(服务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

  20%

  20-40%

  40-50%

  60%

  服务业内部结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

  20%

  35%

  45%

  60%

  居民服务消费结构(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15%

  38%

  50%

  70%

  对照上述数量模型,对全市服务业发展阶段可作如下判断:
  从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看:依照上述发展阶段标准模式,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在300-1600美元为服务业发展起飞阶段,超过1600美元为服务业成熟阶段。2007年全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1771美元(按1美元/6.6846人民币),处于服务业发展成熟阶段。
  从产业结构看:依照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模型,服务业占比达30%-50%左右,即为服务业发展起飞阶段。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4.3:37.0:48.7,服务业比重为48.7%,应该为服务业发展起飞阶段。
  从就业人口结构看:2007年全国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44.8∶23.8∶31.4,全市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32.7:26.6:40.7,即服务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40.7%,依照上述标准模式,表明处于服务业起飞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
  从服务系数看: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者在生产者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提供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大体分为五类,即流通型服务业。2007、信息服务业、资本服务业、商务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 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总服务业的份额为33%左右。一般而言,在初级阶段为20%以下,在起飞阶段为20-35%之间,全市处于服务业发展起飞阶段。
  从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看:2007年全市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根据标准模式判断,全市处于服务业发展初级阶段。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指标的分析判断,全市服务业发展基本处于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之间。
三、全市服务业发展状况与副省级城市比较
  近年来,全市服务业的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发展质量与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水平看(见表1):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低于15个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454亿元(200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高于15个城市平均水平553.7亿元),为总量最大深圳市的35.8%,为广州市的29.1%,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12位,比2000年位次后移 4位。同东北其他三城市对比,分别比沈阳、大连低268.9亿元、159.9亿元,高出长春达346.9亿元。
2000 -2007年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
表1  单位:亿元

  年 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哈尔滨

  476.4

  545.3

  609.3

  676.0

  776.7

  884.5

  1010.8

  1186.6

  大连

  488.3

  550

  626.5

  704.9

  825.4

  967.1

  1105.8

  1346.5

  青岛

  450.2

  524.1

  677.9

  796.8

  956.7

  1121.2

  1345.46

  1629.4

  宁波

  421.1

  493.4

  565.8

  685.5

  821.5

  975.6

  1151.6

  1390.8

  广州

  1247.5

  1452.6

  1668.6

  1857.6

  2182.6

  2978.8

  3498.7

  4072.8

  深圳

  1085.8

  1236.6

  1488.1

  1754.1

  2058.5

  2307.7

  2757.1

  3314.4

  厦门

  215.61

  239.62

  264.06

  296.76

  372.6

  433.3

  520.2

  622.5

  沈阳

  576.4

  647.5

  742.9

  815.1

  932.5

  1051.5

  1245.3

  1455.5

  西安

  315.5

  361.6

  403.3

  475.2

  565.3

  664.5

  764

  891.4

  武汉

  592.2

  667.9

  741.8

  825.2

  954.2

  1109.4

  1279.1

  1572.4

  南京

  472.2

  544.4

  621.3

  706.7

  835.0

  1118.0

  1318.0

  1584.0

  成都

  618.3

  713.2

  804.7

  915.7

  1057.2

  1182.2

  1343.7

  1584.9

  长春

  338.1

  423.5

  480.9

  550.4

  580.4

  638.1

  727.4

  839.7

  杭州

  569.3

  663

  765.4

  883.9

  1092.7

  1297.5

  1552.1

  1877.2

  济南

  438.6

  523.3

  599.7

  663.2

  757.8

  878.3

  1038.2

  1241

  位次

  8

  8

  10

  11

  11

  11

  12

  12

  从服务业占GDP比重看(见表2):2007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8.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五位,比2000年前移1位,处于上游水平,低于最高的广州9.1个百分点,仅低于排前一位的深圳0.3个百分点,高出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在东北四城市中排在第一位,比沈阳、大连和长春分别高1.4、5.7和8.5个百分点。是东北四城市中唯一比重上升的城市,而2000年比重最高的沈阳下降了4.2个百分点。
2000 -2007年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表2  单位:%

  年 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哈尔滨

  48.6

  49.9

  50.8

  49.9

  48.4

  48.3

  48.3

  48.7

  大连

  44.0

  44.5

  44.6

  43.2

  42.1

  44.9

  44.1

  43.0

  青岛

  39.1

  39.8

  44.7

  44.8

  42.1

  41.6

  42.0

  43.0

  宁波

  35.8

  37.6

  37.7

  38.7

  38.9

  39.8

  40.1

  40.5

  广州

  52.3

  54.1

  55.6

  53.6

  53.0

  57.8

  57.6

  57.8

  深圳

  49.6

  49.8

  50.1

  51.8

  48.1

  46.6

  47.4

  49.0

  厦门

  43.0

  42.9

  40.7

  39.1

  42.0

  43.0

  44.5

  45.3

  沈阳

  51.5

  52.4

  53.1

  50.8

  52.6

  50.5

  49.4

  47.4

  西安

  49.0

  49.3

  49.0

  50.5

  51.3

  52.3

  51.8

  51.3

  武汉

  49.1

  49.6

  49.7

  49.6

  50.7

  49.6

  49.4

  50.1

  南京

  46.2

  47.3

  47.9

  54.6

  43.7

  46.3

  47.5

  48.4

  成都

  47.2

  47.8

  48.3

  48.9

  52.1

  49.9

  48.9

  47.7

  长春

  41.0

  42.2

  41.8

  44.9

  41.0

  42.3

  41.8

  40.2

  杭州

  41.2

  42.3

  43.0

  42.1

  43.0

  44.1

  45.1

  45.7

  济南

  46.1

  49.1

  49.9

  48.5

  47.4

  46.8

  47.5

  48.6

  位次

  6

  3

  3

  6

  6

  6

  6

  5

  从增长速度看(见表3):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4%,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十位,比2000年后移5位,分别低于最高的青岛市、济南市4.4、3.1个百分点。与东北四城市比,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低于大连、长春1.0、0.1个百分点,高于沈阳市0.4个百分点。
2000 -2007年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表3  单位:%

  年 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哈尔滨

  13.8

  12.4

  11.8

  13.8

  12.6

  13.9

  13.7

  14.4

  大连

  13.5

  13.5

  13.5

  13.5

  13.1

  13.4

  14.3

  15.4

  青岛

  14.8

  14

  14.7

  15.2

  16

  16.2

  16.2

  18.8

  宁波

  13.5

  12.4

  12.4

  15.9

  15.7

  16.3

  16.2

  16.4

  广州

  16.3

  15.1

  14.1

  11

  13.8

  12.6

  14.4

  14.1

  深圳

  13.3

  14.6

  14.1

  13.5

  13.6

  12.2

  17

  15

  厦门

  12.1

  11.3

  10

  10.8

  11.8

  15.5

  16.5

  15.2

  沈阳

  12.4

  10.5

  12.5

  8.1

  11.1

  11.7

  13.6

  14

  西安

  10.8

  12.5

  12.9

  11.1

  12

  12.5

  12.4

  14.2

  武汉

  12.6

  12.1

  12.4

  12.5

  13.8

  13.1

  13

  14.2

  南京

  13.1

  13.8

  14

  12.5

  14.9

  13.1

  15.2

  16

  成都

  11.7

  13

  12.1

  12.3

  11.6

  9.6

  11.2

  13.6

  长春

  14

  14

  13.2

  13.5

  13

  12.5

  17.1

  14.5

  杭州

  12.1

  12.5

  14.7

  12.6

  14.3

  16.4

  17.3

  16.1

  济南

  14.9

  15.9

  13.9

  13

  13

  15.4

  15.6

  17.5

  位次

  5

  11

  14

  3

  11

  6

  11

  10

  从内部结构看: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2007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8%,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仍处于重要地位,而南京、宁波、武汉、杭州等城市的传统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40%以下,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行业相对发达的深圳市传统行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4.4%。与东北四城市相比,全市传统服务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于沈阳、长春、大连。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见表4):全市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36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十位,处于中下游水平,仅占排在第一的广州的40%,比最低的厦门高673.9亿元。与东北四城市比较, 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沈阳低195.9亿元,分别高于长春、大连257.7亿元和52.7亿元。
2000 -2007年副省级城市零售额
表4  单位:亿元

  年 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哈尔滨

  454.8

  503.0

  559.3

  624.2

  707.4

  788.1

  894.6

  1036.0

  大连

  488.7

  534.2

  591.9

  568.5

  645.2

  732.0

  839.3

  983.3

  青岛

  307.7

  352.9

  400.5

  512.2

  605.5

  865.9

  1006.7

  1199.2

  宁波

  389.3

  414.2

  462.9

  521.5

  595.6

  759.8

  882.5

  1035.5

  广州

  1121.0

  1243.9

  1370.7

  1494.3

  1677.8

  1898.7

  2182.8

  2595.0

  深圳

  735.0

  832.0

  941.9

  1095.1

  1250.6

  1437.6

  1671.3

  1915.0

  厦门

  169.6

  186.6

  198.8

  230.3

  260.3

  271.9

  314.9

  362.1

  沈阳

  566.0

  623.5

  695.2

  721.5

  808.8

  915.1

  1048.7

  1231.9

  西安

  360.4

  406.2

  459.8

  502.7

  578.6

  666.5

  776.2

  921.6

  武汉

  606.1

  685.8

  770.1

  854.0

  996.2

  1128.6

  1293.3

  1518.3

  南京

  419.8

  465.8

  525.2

  600.2

  711.4

  1005.0

  1166.9

  1380.5

  成都

  554.2

  627.5

  709.5

  771.5

  875.3

  999.2

  1155.3

  1357.2

  长春

  311.2

  358.3

  402.2

  438.3

  495.3

  600.1

  666.3

  778.3

  杭州

  403.9

  458.8

  523.5

  587.5

  704.3

  975.4

  1112.4

  1296.3

  济南

  354.7

  397.5

  446.5

  533.2

  698.5

  807.9

  939.3

  1103.1

  位次

  7

  7

  7

  6

  7

  10

  10

  10

  从劳动生产率看:2007年全市服务业劳动生产率12017元/人,是2000年的2.4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十三位,处于中下游水平,仅为排在首位的深圳的7.7%,高于最低的长春759元/人。在东北四市中排在第三位,低于大连11271元/人。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服务业的许多领域被当作非生产活动,观念上的落后,直接导致服务业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引进民间投资、形成竞争机制的理念,这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来看,以下四个方面是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城市化水平低,削弱需求基础。服务业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其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须达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故而城市具有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的特征,城市化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就越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按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全市2007年的城市化水平为48.3%。
  二是最终消费长期偏低,新型服务业带动作用不强。从源头上看,消费才是经济保持良性循环最根本的因素,消费率的高低反映了劳动成果直接转化为消费享用的程度。服务业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平均保持在75%以上,90年代中期,美国的消费率达到83.7%、加拿大为79.5%、日本为70%,同期我国的消费率在50%左右,2007年,全市消费率仅为46.8%,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于投资率5.9个百分点。高积累和增加出口对全市增加有效需求,扩大经济总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对本地消费市场培育的投入尚显不足,这不利于经济增长与地区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从全市服务业本身的增长动力看,传统产业仍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新型服务业的主导带动作用还不够突出。
  三是收入水平相对不高,制约服务消费潜力的提升。一定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需求的水平、结构和层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转变,又从温饱逐步迈向小康,但总体上全市人均收入水平偏低。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72元,与收入最高的深圳市相差12098元,分别比东北其他三城市沈阳、大连、长春低1835元、2337元、39元,在全国15个副市级城市中居14位。2000年以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居15个副省级城市的末位,2000年至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保持在14位。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69元,在15个副市级城市中居12位,比2000年的13位后移1位。收入水平的限制,城乡居民家庭开销多以食品、衣物等商品为主,对服务业的需求有限。同时,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的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服务业需求潜能不足。目前全市居民的服务消费水平仅达到服务业发展的初级水平,2007年,全市的人均消费支出为9294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末位。
  四是服务业层次结构不近合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首先,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弱于传统行业。 2007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同比增长 11.7%,低于传统行业同期增幅6.1个百分点,低于服务业增加值同期增幅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4%,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低于传统行业0.6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科学教育等行业增加值均低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增长速度。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偏缓。在结构水平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支柱或主导产业转换的滞后。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较小,比重偏低。200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3.0%,按照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全市仅为一半。第三,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人们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来判断消费结构层次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小,服务消费支出比重越高,消费结构的层次也越高;反之亦然。2007年,全市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3%、4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全市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30%和21.8%,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和8.7个百分点。
五、提升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几点思考
  目前,全市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加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紧迫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看,服务业增加值始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和经济地位也日益突出。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内,全市应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一)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今后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应该是三大类十一大行业。第一类是生产性服务业,即为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重点强调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四大行业;第二类是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其中要重点突出发展信息服务业、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这四大行业;第三类是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传统服务业,其中重点是商贸流通业和居民服务业这两大行业。
  (二)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服务业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密切关联、相辅相成,提升城市化水平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途径。全市在推进城市化、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应根据重工业企业集中的特点,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交通运输仓储、商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围绕拓宽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等级,应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邮电通信、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城市公用、房地产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现代服务业,以提高工业化水平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现代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并促成城乡服务业综合配套发展。为此,要打破制约城市化水平和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二元化户籍制度和城乡界限,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工和所有制界限,提高城乡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服务组织程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服务业整体快速推进创造更大空间。
  (三)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重点,加强服务业总体政策与部门政策的协调,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服务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推动服务中间需求产业地位的上升已是现阶段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特别是鼓励和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主要是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农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增强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四)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都表明,服务业应该并且能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场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进一步放松和取消对现代服务业中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实行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市场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二是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对非公有经济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给予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出台有利于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政策,多渠道筹集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所需资金。一是积极探索由政府引导的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服务业投资机制。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新兴服务业的贷款比重。三是推进以兼并收购为手段,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结构重组,培育一批大型的新兴服务业企业集团。四是允许符合条件的新兴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
  (五)推进部分服务领域产业化和社会化。以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为原则,加快推进适宜服务业产业化经营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将各类事业单位划分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机构,营利性事业单位都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都要面向社会开放。经过改造之后,这些单位应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按照市场原则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六)改善服务消费环境。一是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调整城镇规模结构,扩大城市服务消费群体。二是加快服务业市场整顿,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三是进一步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加大对各种不公平竞争和恶意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四是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的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在一些相关行业中加快服务标准的制定,以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环境。

   



来源地址:http://www.hlj.stats.gov.cn/jjfx/dsfx/10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