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关于加快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3/2010 10:45:20

  刘刚海委员的发言

  ——关于加快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主要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用于进行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主要用于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包括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等7个门类。

  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其发展不仅利于细化社会分工,提高产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而且有助于优化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功能的转型。

  河北要实现建设沿海强省的目标,无论是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的驱使,还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均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同时,在当前开展的“三年大变样”城镇化建设中,进行配套的城市区域、产业布局时,也有必要考虑生产性服务业长期发展这一重要因素。

  一、河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对整体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466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超过GDP增速1.3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增速持平。三次产业构成由1990年的61.60∶23.01∶15.39发展为2007年的13.17∶52.82∶34.01。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22.57亿元,同比增长16.6%,超过服务业增幅2.5个百分点,占服务业的比重接近52%。

  虽然河北的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还未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要求,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可概括为“三低”:

  一是经济总量低。 这主要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总量少,占GDP的比重小。在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30%,广东在2005年时这一比重已近20%,2007年北京的这一比重已高达42.7%,而河北在2007年尚不足18%,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

  二是结构层次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结构也在不断升级,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导了服务业的发展潮流,创造了更多的产出。而河北2007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这4类知识型服务业合计占GDP的比重仅为7.3%,远低于北京31.62%和天津11.57%的水平,尚不及典型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项所占的比重(8.3%)。

  三是市场化程度低。在国际上,服务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市场化程度很高,目前已经出现了服务业的全球化趋势,服务产品开始由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相比之下,河北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低,许多生产性服务行业如科研、教育、通讯等大多属于各级政府和大专院校的附属机构,属于国家福利型和垄断型行业,尚未进入市场,缺少竞争机制。这种低市场化程度不仅会抑制服务的有效供给,限制消费部门的选择,还会影响整个服务业的产业化发育程度,从而直接制约服务业的经济增长。

  二、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可依托的制造业优势

  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主要表现为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以及制造业部门的功能日趋服务化。河北的制造业基础较为雄厚,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资料,我省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高于全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均居全国第六。从规模上看,2007年河北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40.83  亿元。按照全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每1元制造业增加值就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这就意味着河北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在5141亿元以上,而目前生产性服务增加值仅为2422.57亿元,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因此,河北较强的制造业实力不仅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而且也将为其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国际、国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呈现出国际转移的趋势。2007年,全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3.6亿美元,同比增长1.4倍,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6%上升到14.9%。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外商投资711万美元,增长2.6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外商投资609美元,增长1.9倍。而河北在承接国际、国内服务业转移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河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过程中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天津,在服务业转移过程中,相邻的河北是其作用力最强的地区;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三大制造业基地之一,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旺盛,对进入中国的外部服务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其辐射功能不断提升

  目前,河北已初步形成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沧州渤海新区,秦皇岛临海经济区,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制造业带,唐山、秦皇岛、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带等区域经济布局,围绕钢铁、石化、制造、医药、食品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不断提升。事实上,河北已具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海、陆、空三维立体交通网的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这都为我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三、河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当前,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少地方和企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重生产、轻服务,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把实现工业化和发展服务业对立起来。一些企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追求“小而全”和“大而全”的倾向还比较明显,企业内循环服务替代了理应外包的战略合作。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具体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和配套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支撑,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消除认识上的误区,要充分认识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最显著的区别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服务的内容。现代工业的营销网络和生产网络的形成过程,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生产服务业产生了强大的市场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有力支撑。

  (二)依托制造业,实施产业融合战略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将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2007年,河北人均GDP为19877元,按1998年汇率计算,约为2447美元,参照钱纳里模型分析,人均GDP在2400~4800美元之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工业中的重要部门——较雄厚的制造业是河北的优势。因此,河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逐渐向服务主导的转变,而不能脱离制造业单纯地发展服务业;是要在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的基础上,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此,一方面要促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使其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融合。依托工业化发展战略,结合支柱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包括制造业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服务,大力提升制造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提升支柱产业的规模、行业影响力和产业聚集力。另一方面可鼓励其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将自身非专业化的内部服务外包,并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门槛,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市场环境。

  (三)通过产业区位集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为其它产业部门提供不同的服务活动,而且其内部的产业之间也有着天然的服务关系,彼此间相互提供所需的服务,有着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其内部结构能通过自我升级得到优化。因此,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对此,一是应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我省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打造不同层次和特色的钢铁、石化、制造、医药、食品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并不断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影响力。

  二是延伸服务业产业链,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除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重点培育一些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外,还应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强产业链的引导,促进产业间的互动与渗透,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三是结合生产性服务产业具有在中心城市及中心区域高度集聚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城区为中心,建立专门为制造业服务的城市商务服务区,以强化城区的经济辐射功能;在已有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或者附近,建立起各种为其服务的公共平台,以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优化投资环境;在各种高技术园区,或者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集群内部或周边,建立为其服务的研发平台以及法律、工程、融资、信息、咨询、物流和政策支撑体系,以增加园区知识含量和产业竞争力。

  (四)加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协作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和互补性,通过区域协作实现共赢共荣,是十分重要的选择。

  从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在相应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来看,三地之间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2007年,京、津、冀在金融业方面的比重分别为12.38%、4.29%和2.4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方面的比重分别为5.39%、2.28%和0.85%,在教育方面的比重分别为4.51%、2.35%和1.97%。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的比重分别为8.75%、1.94%和1.72%,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方面的比重分别为5.25%、1.41%和1.45%。因此,河北可借助京津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促使京津科研成果在河北实现产业化、商品化,通过高科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联合京津发展河北的科技创业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服务;鼓励京津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河北,加强技术和人才交流,带动河北教育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所急需的技术和人才。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也存在着互补性。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冀、京、津的比重分别为8.33%、5.82%和5.80%,河北省较发达,京津基本相同。这意味着京津冀物流业协调发展存在巨大空间,其关键在于分工协作、优势整合,密切物流业协作。对此,一方面可整合天津和河北的海港资源。促进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曹妃甸港之间的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有序发挥港口群体优势,实现京津冀临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实现区域内交通一体化。在统一制定经济圈公用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区域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建设,完善区域铁路、航空运输网络,加快构建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在资金来源上,三方可共同争取中央财力支持,同时充分挖掘地方政府财力和借助社会财力。
 



来源地址:http://www.hebzx.gov.cn/zhuanti/shownews.asp?ID=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