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民建上海市委:上海服务经济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1/2010 09:13:26

  在“十一五”时期,加快构筑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对于上海尽早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什么上海现代服务业跨越了“过半”发展的辉煌,仍然还是“短腿”?其要害在于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明、增长乏力、后劲不足;其实质在于服务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不清晰。

  上海服务经济发展靠什么?一靠市场,二靠空间。换一句话来说,一是依赖于服务经济向本市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二是依赖于服务经济走出上海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其核心是:服务经济发展需要市内与市外“两条腿”走路。

  拿这个战略思路考量,上海服务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症结在于:市内发展这条“腿”步履蹒跚,市外发展这条“腿”尚未迈开,于是也就演化成了“短腿”。

  如此看来,上海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经济发展还是“两条腿”走路为好。

  一、本市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全面准备不足。表现在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功能层面、市场层面、人才层面上准备不足,使得思想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仍然按照传统习惯在走,远远不能适应服务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2、发展丛生零乱。表现在分散有余,集聚不足;有的还没有自成体系,有的还只顾自成体系;垄断有余,兼顾社会效应不足;行业利益、地域利益至上时有发生,因而服务经济发展的梳理还任重道远。

  3、忽视联姻创新。表现在追求单一集团的做大做强,忽视服务经济产业链的联姻创新,导致服务资源有效配置的滞后及低效率,服务企业大而不强或小而不优,进而影响到服务经济产业巨头的真正崛起。

  4、行业结构失衡。表现在发展不平衡、不配套、不协调:重视消费型服务业,忽视生产型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专业服务较多,综合服务不足,协调服务更少,如有的乱发卡、乱收费、巧立服务名目,缺少评价服务的机制和机构。

  5、服务品牌缺失。表现在对服务业品牌培育的不重视、不聚焦、不宣传、不推介,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服务品牌,市内外对本市服务品牌的认可程度低,使得服务经济发展的市场拓展受阻。

  6、辐射能力不强。表现在多种方面:一是“小”,无论是产业还是企业,都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二是“散”,大多各自为政,分散布局,分散发展,造成资源分散,竞争无序;三是“低”,集聚程度、产业能级、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品牌影响力、跨区域发展程度等都比较低。

  7、固步自封明显。由于求静怕动,患得患失,画地为牢,安于现状,自我发展,缺乏跨出市外打天下的竞争意识和风险精神,缺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市场合作胆识,造成服务经济发展的服务半径短、市场辐射面小,缺乏广阔市场的有力支撑,难以迅速发展壮大。

  8、市外拓展不力。按照中央要求,上海要进一步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拿什么去服务呢?本市制造业似乎不够强大,优势也不甚明了,市外产业链形成尚需时日,如何服务还需市场化推进,惟有现代服务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也能够为市外提供服务。但是,如此的既能拓展本市服务业市场空间又能使“三个服务”落到实处的“一剑双雕”之举,却始终迈不开步子。

  二、本市服务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1、在推进策略上

  建议设立全市服务经济推进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协调条块之间的动力和利益。建议充实完善全市服务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操作思路及相应措施,重点解决各自为政和无序竞争等问题。明确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双超”第二产业的目标,并且分条块落实发展任务。借鉴“聚焦张江”的模式,研究确定全市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项目,予以聚焦推进。

  2、在载体建设上

  谋划好全市服务经济的布局规划,点、线、面应有机结合,优势与特色应兼容。在内环线以内、中环线沿线、外环线周边以及郊区新城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形态、具有特色且错位发展的服务经济发展集聚区域集聚点。在各级开发区内或周边,加快形成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集聚区。结合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升级转型及社区建设,培育个人服务业发展集聚区或集聚点。结合城市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等,形成一批具有独特形态风格和产业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集聚区。中心城区建筑功能结构要为各类服务业发展预留高、中、低成本的商务空间,防止各类服务业迅速发展造成“居改非”情况的漫延。

  3、在推进重点上

  结合“四个中心”建设,把重点放在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市功能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骨干产业上,实行政策聚焦,提升规模、层次和能级。市级层面上,要重点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及文化产业发展;区级层面上,要结合区县功能定位及比较优势各展所长。金融业发展要加速外资法人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集聚,探索离岸金融业务、煤炭等能源期货以及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新业务发展,组建地方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及保险公司等。物流业发展要围绕口岸枢纽功能增强的目标,加快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构建跨区城的“多式联运”的集疏运网络,培育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及本市物流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发展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建设进程,放宽限制性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4、在主体培育上

  借鉴本市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引进一批全球制造业战略合作伙伴的发展经验,更多地注重寻找服务经济的全球战略合作对象。制定专项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境内外服务经济的跨国公司、大集团和大企业入驻上海。对本市服务业企业进行梳理和评估,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链为主线,确定各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扶持。抓紧服务品牌塑造,建议引入孵化机制,每年确定5-10个具有成长前景的服务品牌进行重点支持和培育。

  5、在体制机制上

  把服务经济创新发展的重点放在浦东新区进行探索,取得成功后在全市铺开。把影响及制约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放在浦东新区,抓紧进行先试先行。加强服务经济管理链建设,对现有的服务业进行市场化规范,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服务标准、法规及仲裁机制。充分发挥本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各专业服务行业协会及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6、在人才支撑上

  制定服务经济人才规划,抓紧培养并引进一批具有现代理念、熟悉国际规则、掌握先进技术、富有创新精神的服务经济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建立全市服务经济高级人才库,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服务经济人才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服务经济高级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级人才提供生活、健康、学习等方面的专项服务。建立海内外服务经济高级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为重点人才引进提供税收优惠、特殊津贴、工作许可、户口申报、生活居住、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一揽子的政策性支持。建立服务经济高层人才的引进基金和培训基金,使引进和培训能够成为制度性的安排。

  7、在对外拓展上

  一要靠意识,没有积极开拓的战略眼光和融入服务的市场胆略,也就不可能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施展拳脚。二要靠实力,没有市场影响力或品牌感召力的服务企业是很难走出去的,也不可能走的很远,因而也就需要摸底梳理,分类推进。三要靠机制,没有同当地构建多形式的利益协调机制,让当地得到实惠,走出去的基础就不会牢固,最终还会退回来。四要靠政策,要制定本市服务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扶持政策,包括市外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性融资、担保、保险以及信息服务等措施。

  8、在拓展方向上

  一要抓重点区域,充分利用上海举办世博会及“长三角”区域规范实施的机遇,积极推动本市服务企业走向“长三角”、融入“长三角”。二要抓市场建设,推动上海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等国家级要素市场向“长三角”融入发展,推进建设联合的产权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等。三要抓平台建设,联合推动信息、产业、物流、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平台建设,把本市服务经济的比较优势辐射到“长三角”去。四要抓产业联动,重点推进物流、旅游、会展、信息、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产业合作与联动发展。



来源地址:http://law.eastday.com/node2/node1721/07qh/jbsy/u1a1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