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03年我市生产总值已达1770亿元,人均超过3400美元,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如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是关系宁波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下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迫切现实要求。结合对科学发展观、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和城区经济工作的现状,就宁波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十大商机。
一、加入WTO,有利于借助外力推动宁波服务业的升级,构建支持第一、二产业的现代服务体系和促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如果支撑现代经济部门发展和大企业成长的金融、流通、物流、信息服务等与生产活动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滞后,从而制约了产业升级和现代城市功能形成,则宁波将在新一轮沿海发达地区的竞争中逐步丧失优势。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物流和中介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中国融入全球化金融体系和高速发展的全球外贸体系,将促使宁波服务业的服务效率再上一个台阶。境外服务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将使宁波服务业在与外国服务业的竞争与合作中提高整体水平,这为宁波制造业和农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支撑。同时加入WTO后,宁波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秩序、开放模式等都面临着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客观需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竞争的加剧,既为宁波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现有的经济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宁波在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同时,更要求本地区有现代化的服务体系。随着市场准入许可的放宽,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将大大增加宁波市现代服务业的供给能力,促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宁波要围绕提升产业、扩大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个中心,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物流业、旅游业、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充分发挥宁波港口资源丰富、专业市场发达和块状特色经济的优势,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市场体系、设施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努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有效减轻环境负荷、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高效、便捷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一批服务业重点骨干企业。
二、对香港服务贸易的全面开放,为宁波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为促进香港经济的复苏,温总理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这是宁波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好机会。CEPA协议涉及服务业的16个领域。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绝对强项,其比重占GDP的85%左右,这使香港具有优势的服务业能在内地有“用武之地”,对内地经济的辐射作用开始显现。同时,也为宁波服务企业在香港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而宁波与香港从历史和文化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宁波在香港和海外有着非常多的商人和企业家,如著名的包玉刚先生等。近年来,在港的宁波人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倾注了大量的支持,而每年宁波和香港之间不仅保持着密切的官方联系,而且民间和企业界的合作更是十分活跃,有着大量的甬港民间组织,甬港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广泛的合作。甬港的特殊关系,为宁波引进香港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为宁波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1世纪,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是大都市和中小城市联动构成“城市集群”的世纪。随着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的逐渐确立,其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相当部分地区的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长江三角洲拥有世界第六大都市群,经过从低级制造业到高级制造业并迈向高级服务业的阶段性发展,将会在25至30年后辐射整个东亚,并有望在50年后成为与纽约、伦敦比肩的世界一流的大都市圈之一。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龙头”和“发动机”,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全国性的“经济高地”的发展定位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高要求,也给宁波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且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优化了运输网络,更对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国际级大师彼得?豪尔爵士在2002年杭州西湖博览会——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长江三角洲要经过这样的阶段:从低级制造业(皮鞋、小家电、塑料制品),到高级制造业(电脑、汽车),最后迈向高级服务业(金融、贸易、咨询),成为区域服务中心,有可能取代香港、新加坡覆盖整个东亚。这个过程可能需要25-30年”。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顺应上海对周边地域经济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上海金融、贸易等城市功能的外部经济效应,提高对当地产业群的支撑作用;加强港口、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合作,构筑网络化、开放式的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加速宁波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全方位融合;加快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宁波市的特色,利用江浙地区特有的人文、山水、海洋等旅游资源,吸引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丰富的游客资源,构建都市休闲度假圣地;积极利用长三角地区发达的教育、科研及信息资源,加快宁波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等等。这些都为宁波市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素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四、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作为一个正在快速步入世界发达地区行列的地区和重要的区域制造业中心,迅速增长的宁波制造业对与其相关的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未来宁波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宁波总体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象主要包括信息、物流与金融三个行业。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大产业,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方面,依托港口优势,加快临港工业发展,实施“百亿”工业项目。目前,宁波在建、待建的特大型项目28个,总投资约3267亿元,其中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16个,总投资约2531亿元。另一方面,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为契机,高标准建设、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加强产业集聚,强化产业分工,加快构筑沿海临港工业产业带、沿湾工业产业带、沿路工业产业带等“三沿”空间格局,形成以石化、能源、钢铁、汽车、造纸、电子、服装、家电等为主体的,大规模、高层次、集约化、国际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随着这些项目和规划的实施,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工业必将有一个飞跃性发展,从而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五、宁波港口发展实力不断提升,为塑造自身服务业的特色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大港口为目标,加快北仑四、五期集装箱码头建设,大力开辟集装箱运输干线和支线,完善集疏运网络,拓展经济腹地,港口发展实力和地位明显提升。200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分别位居大陆沿海港口第二和第五位。下步随着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等措施的推进,港口发展还将有一个大的飞跃。港口的加快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宁波在全国乃至全球集聚生产要素,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能力的加强对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性日趋突现,国内外著名的港口城市无不以完美服务而取胜。有关特定地理环境的城市经济发展中服务业作用的研究表明,与宁波区位条件相似的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大阪、横滨、釜山)都具有集散、生产、服务、创新等城市基本功能,但又根据他们自身条件和区域环境的不同,在功能的具体内容上各有侧重,特色鲜明。他们都利用国际性海港的资源,不断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延伸港口的综合能力,形成了以国际性港口为中心的强大的城市集散功能;在生产能力方面,化工产业发达是他们的共性,同时,阿姆斯特丹的造船、电子与工业用钻石加工业优势突出,大阪的机器制造工业发达,而釜山则根据劳动力的优势,突出了传统的鞋纺织品生产;在服务功能方面,釜山的三产比率高达79.1%,而阿姆斯特丹的金融银行业则位居欧洲前列,大阪作为一个相当自由的商业都市,集聚了非常多的大型企业总部;在创新功能方面,横滨市较为突出,作为京滨工业区的中心之一,横滨市内有七所大学,许多科研机构都设于此,科技研发能力较为发达。因此,宁波在服务业的发展中,要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借鉴不同城市发展服务业的经验,从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整体环境出发,挖掘宁波相对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经济腹地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塑造自身服务业的特色。
六、宁波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大。城市是服务业的基地,它集中了服务业的大部分劳动力,提供大部分服务业产值;从城市功能来看,城市者,"城中之市"之谓也,它具有组织城乡商品流通,向外辐射流通服务的功能,是市场和商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商业是服务业中比重很大的行业,城市比重大,意味着城乡居民对流通服务的需求大;再则,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是服务业的最主要行业。在人均GDP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的服务需求量必然较大。2002年宁波撤鄞县建鄞州区,使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达140万人,流动人口近10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5%。北仑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块的开发建设加快。天一广场、会展中心、宁波大剧院等一批重大公共设施相继建成,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先后进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行列。根据规划,201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80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200万人,全市城市化率达到65%,东部新城将启动建设。这些都为城区第三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七、宁波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导致有关服务需求的出现和增长。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主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产率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关。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社会生产率增长到一定高度,使收入达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水平,才使相当多服务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实物产品。由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综合反映了社会生产率、生产总量、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比例、人口、收入水平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因此,它就成为影响服务需求的关键因素。
2003年宁波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70亿元,人均GDP折合美元为3400美元/人,已超过国际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997年为3125美元/人),按H.钱纳里的标准,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表2.2)。据测算,2010至2015年左右,宁波市的人均GDP将达到7000~10000美元,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表2.2 经济发展阶段的钱纳里标准
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均GDP(H.钱纳里标准) | |
经济发展阶段 | 人均GDP(94年美元) |
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 480-1090 |
2、工业化初级阶段 | 1090-2180 |
3、工业化中级阶段 | 2180-4370 |
4、工业化高级阶段 | 4370-8190 |
5、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 8190-15120 |
6、发达经济高级阶段 | 15120-22680 |
资料来源:《关于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中核心指标人均GDP标准值的看法》,山东统计信息网。
宁波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增长较快,工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增幅高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上升,服务密度和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持续增长,全市社会经济向着“工业深度化、产业服务化、社会现代化”的趋势发展。据有关预测,宁波市将于2010年至2015年左右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比重将呈现出超越工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将逐步转变为“三二一”,服务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八、宁波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给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第三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就业的比重均超过60%。国内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也超过了50%。从宁波情况看,我们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迈进的阶段,虽然在相当长时期内,工业经济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国际化、市场化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和文化正孕育着新一轮飞跃,这为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地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三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来看,“九五”初期,宁波服务业增加值占宁波市GDP总值的2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2个百分点。1980年以来,宁波第三产业增加值从改革开放初的5.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567.11亿元,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7.9%上升到2002年的37.8%,增加了19.9个百分点,与1990年相比则上升了15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宁波第三产业年均递增14.3%,高于GDP增长速度1.3个百分点。2001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7.59%,高于全国同期33.62%的水平,但低于全省38.4%的水平(见表3.1)。
表3.1 1980-2002年宁波市三大产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
1980 |
8.69 |
15.54 |
5.3 |
17.9 |
1985 |
16.85 |
40.4 |
13.8 |
19.4 |
1990 |
29.35 |
80.31 |
31.74 |
22.4 |
1995 |
81.6 |
371.81 |
184.22 |
28.9 |
2000 |
95.77 |
658.84 |
421.14 |
35.8 |
2001 |
100.34 |
718.91 |
493.43 |
37.6 |
2002 |
105.02 |
828.17 |
567.11 |
37.8 |
资料来源:《宁波市统计年鉴》相关各期。
从横向比较来看,2001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比较中,宁波第三产业总量规模为493.4亿元,排名倒数第四位,仅高于长春、西安和厦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位于十五个城市的末位(见表3.2)。2003年宁波三产占GDP仅为36.8%,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40.5%和杭州的42.3%。横向数据比较说明宁波市服务业与同类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方面反映出宁波市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制造业仍有较大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表明宁波市在服务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潜力。
九、宁波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服务需求的增长。2003年,宁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77元,居全省、全国前列。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教育、文化、旅游等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市区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1999年的24.7%提高到2003年的27%。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和住房等消费需求会明显增多,从而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宁波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中国区域差异大,沿海发达地区具备率先实现三二一的可能性。我国是人口众多且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的人口状况、自然资源、地理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与之相关,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也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规律。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吸引外资、投资规模等都呈现从东向西逐步减弱的趋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在快速地增长,投资结构和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中西部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将会飞速上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将从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密度的加工业向高技术含量、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的区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会不断提高。这一切都为宁波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