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用15年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以来,全国许多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上海尽管在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居全国的前列,但上海企业的创新能力落后于国内的许多先进企业,己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与国际的差距更是很大。
据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上海市对外技术依存度,1995年为83.4%,后虽逐年下降,但2002年仍高达53.3%;其中工业企业技术依存度,2002年高达59.5%。尤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标志性产品与知名品牌等不足,是上海产业界的心头之患。近年来,上海企业虽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活动,但企业作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主体尚未形成,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和动力不足。
其实,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这些资源分布于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各部门、各系统,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虽然近年来,我们通过构建公共平台、建立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涌现了像宝钢集团、电气集团等一些产学研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企业,但是从总体上说,资源整合乏力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产学研没有真正形成合力,首先是体制上的分割。尽管产学研结合已强调多年,但由于部门的分隔,至今没有围绕整体目标制定出具体规划和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没有从全市的角度整合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这两种资源。现有的一些产学研中心,因为没有从机制上进行有效设计,也没有真正形成产学研的良性互动。由于产学研在事实上的脱节,独立进行技术开发仍是上海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这种研发方式因为企业的技术基础和力量相对薄弱而事倍功半,影响了企业创新的效率。二是集中力量攻关的优势远未充分利用。上海具有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的成功经验。1988年6月,市委和市政府选择了工业领域中14项重点项目,集中投资,并组织各路科技力量积极参加会战攻关,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重点突破,增强了工业发展的后劲,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从而带动上海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十四项重点工业科技会战项目”的成功,说明了上海在集中力量打大战役方面具有特别的体制优势。然而,现在对集中力量攻关这个优势的利用越来越弱化和淡薄了。事实上,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任何一个单个的企业或科研院所都不可能独立完成一项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对于具有深远产业(行业)影响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来说,仅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导向下的产学研结合共同攻关。
从国际上看,推进产学研联合,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已成为当前世界技术创新的共同趋势,是高科技产业化的成功之路。但我们对于产学研结合的认识,仅仅作为是各方相互间短期利益的补充,如企业为了解决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希望研究所和高校帮助攻关;而高校和研究所将其作为成果转让和技术创收的一条途径。这样的产学研结合,其合作必然是分散的、零星的、功利性的,多由单个的项目所组成,结合的行为和机制也是偶然的、松散的。一旦项目完成,合作也就结束,双方不但不会有长期的考虑和打算,而且常常为了各自的利益,做出一些不利于双方继续合作的事,使得在合作的过程中就伴生着许多的不愉快。这种状况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着。尽管目前这种结合己开始由分散的、短期的,逐步走向整体的、较长期的,其中更高层次的,已发展到建立战略联盟,但这样的战略性合作,目前还不是很普遍。
创新是从研发到市场的一整条长链,是一个系统工程,能连接、贯通和最终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这样一个整体工程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由于企业的强项和力量投入,主要在于产品的开发设计、工艺的技术流程、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因此在创新的源头阶段不一定具有优势和强项。尤其随着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项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过程越来越缩短,处于整个创新链中下游的企业,更应该加强与创新链上游的联系与结合,否则,很难依靠最新的科技成就,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并率先占领市场。所以,从国际上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于与高校、研究所的结合,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如英国芯片技术的80%创新来自剑桥大学,他们加强基础研究,鼓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创办公司,大学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界的应用研究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在美国,研究性大学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员,2003年,美国全部R&D经费中的14.2%被投入大学,仅次于产业界。政府制订了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的实验室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近几年日本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很难跟以前一样投入重金搞科研,所以日本有近70%以上的企业正在实施各种形式的与大学等外部机构的合作研究开发,较五年以前大大增加了合作比率,很多企业计划今后还将继续增加。
大学和研究所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在我们国家、在上海,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在研究发展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创新能力,还需要一个培育、发展的过程;而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已经进入国际竞争的时代,市场竞争的严酷性使国内企业难以继续依靠外来技术作为自己的主要创新源。这就迫切需要企业通过与高校、研究所的结合,尽快解决自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正是考虑到这一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将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首次明确地表述了“产学研结合”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的。
因此,我们必需充分重视产学研结合在建设上海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这种结合,己不只是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彼此可做可不做的随意行为,也不仅是双方利益的一种交易和补充,这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达到15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事关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对于上海来说,大力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更是提升上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为此,上海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根据去年和今年的大量调研,提出下述建议:
一 , 整合全市的创新资源,充分利用上海分散在全市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实施跨系统、跨区域、跨行业的“集成创新”工程,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创新体系。
尽管产学研结合已强调多年,但目前各系统、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围绕整体目标制定具体规划和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也没有从全市的角度整合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这两种资源。与此同时,企业也没有很好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建议在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中普遍推广宝钢和电气集团的做法,鼓励他们与上海、全国甚至国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集群式的战略联盟、广泛合作,包括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引进消化、成果转化、科技创业、专利实施、风险投资、产权交易等等。建议市发改委、经委、国资委和市教委、科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科院等部门能共同研究制定推进上海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规划和方案。将切实推进产学研的结合和联盟,形成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作为提高上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环绕着上海当前产业调整的需要和今后战略产业发展,建立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开发体系,发扬当年上海组织14项攻关会战的做法,以办实事的精神,将市重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作为具体抓手,组织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攻关。在上海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中,应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来承担重大项目,并以重大项目来带动产学研结合。使得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导向和高校、研究所的科研方向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尤其对具有行业共性的、关键的核心技术;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对上海未来可能形成的新产业或者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这一层面的项目,在攻关组织模式上,可吸取当年上海14个科技项目攻关的经验,并借鉴现在政府办实事的做法,统筹攻关资金、整合全市资源、组织各方力量,共同攻关。确实实现制高点与增长点有效结合,增加科技自主创新项目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使高水平与高增长能两相结合。
三,制定促进企业和高校、研究所人才交流的政策和措施, 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上海紧缺人才的培养。
日本近年推出培养人才的的新措施中,就包括着要创造一种在大学、研究机构、产业界和行政机构之间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建议市国资委和市教委、科委共同制定促进国有企业和高校、研究所开展人才交流的计划和政策措施,包括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兼职,或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研究生;如宝钢与上海交大在战略合作的框架下,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以宝钢的技术专家为研究生正导师、交大教授为副导师的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杰事杰公司采取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解决企业的人才瓶颈问题;上海电气集团与同济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让研究生参与科研攻关。这些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总结和推广。
四,充分发挥转制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上海有一批原中央部属和地方的研究院所,前几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后,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又创造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不少科研院所转制后,却与原来服务的企业开展竞争,搞了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失去了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甚为可惜。他们应在上海创新体系中成为带动上海企业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对这批科研院所的力量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能将他们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看待。由于长期以来他们的研究工作是面向整个行业的,所以更宜将他们发展成为以研究行业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为专长的研究中心,或成为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上的“攻尖队”。成为以政府支持为背景,充分发挥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的能力,面向广大企业的新型科研实体。要通过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在已往转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有政府背景的著名科研机构的做法,根据市场经济和科技产业化的特点规律,使他们在科教兴市和上海自主创新体系中,找到自己更准确的定位,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桂生 博士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