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徐汇区金融危机一年来调结构促转型 现代服务业每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20/2009 08:48:00
  始自去年底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徐汇区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度小幅滑坡,财政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双双负增长。面对不利形势,徐汇区牢牢牵住调结构促转型这个“牛鼻子”,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突破口,经过整整一年艰难爬坡,终于柳暗花明:现代服务业每月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至60%以上;迄今已有26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落户徐汇,总部经济机构数量在全市9个中心城区中独占鳌头。今年第三季度起,徐汇区的财政和产业指标降幅开始收窄,10月则由负转正,财政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43%和3.59%。截止到10月底,徐汇区已实现财政收入190.1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69.2亿元,继续保持9个中心城区领头羊的位置。 
  调政策是调结构的“先遣部队”。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徐汇区四套班子密集调研了区域内众多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和创意园区,并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推出了一系列帮困扶持措施。如设立企业帮困产业扶持资金,以无偿资助方式,先后3批扶持企业132家,拨付扶持资金达3850万元;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等5大融资平台,今年1—9月共贷款6.93亿元,满足了区内中小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扩大贴息政策适用范围,凡认定为“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及现代服务业企业等,均可享受按央行基准利率给予的30%—100%不同档次的贴息;出台培育股权投资市场的政策,对入驻的金融机构地区总部、股权投资企业等,从企业开办费等方面给予资助。 
  调机制是调结构的“护航编队”。在处于经济爬坡的关键时刻,徐汇区敢于向条块分隔、各自为政等现有体制机制中的弊端开刀。徐汇区生物医药研发资源丰富,特别是枫林地区,但其中绝大多数单位分属不同系统,彼此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为突破新药研发环节这一瓶颈,徐汇区与市科委共同注资10亿元,组建了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作为第三方平台把医院和科研院所“撮合”在一起;徐汇区在漕河泾开发区开办了8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园”,实行优胜劣汰的流动管理方式,吸引勇于创新的大学生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入驻;徐汇区还与漕开发总公司共同推进“一园五楼”、w19地块、徐家汇中心、仪电产业园、航天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区工商分局遵照“特事特办”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花园住宅”作为企业总部的驻所使用。 
  调规划是调结构的“远洋雷达”。徐汇区委、区政府着力当前,着眼未来,对徐汇区几大现代服务业空间载体重新定位。为加快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徐家汇商圈“二次创业”,对周边的商务楼宇进行扩容、档次提升。 
  同时,新辟永康路、东湖路等专业特色街,形成“一圈三街多点”的环徐家汇商圈商业新格局;整个滨江区域将分别建成融医疗、研发、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医疗保健中心,以航空配套服务等为重点的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以居住为主导功能的滨水综合地区。 
  调机构更要调头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需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专才。为了吸引更多“外脑”,服务好这些“外脑”,区委书记茅明贵、区长陈寅等多次带队,走亲戚串门子似地来到区域内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调研座谈,落实推进互动合作项目。同时,在全区初步形成一支由10名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队)、70名徐汇区领军人才(地方队)、200名徐汇区领军人才(后备队)组成的创新团队,成为加速构建现代服务业大区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