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中国经济脊梁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08/2009 17:26:00

  来源:中国工业报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的持续降低将引起中国劳动力价格的重估,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决定收入分配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决定经济增长模式,增长模式决定产业结构,所以生产要素价格的重估必将引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以及产业发展轨迹的变化,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这种结构变迁中的边际收益最大。 
  生产要素价格面临重估 
  中国经济结构深刻变迁即将开始的典型标志,是依靠生产要素价格低估所产生的成本优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逐渐面临压力。因为劳动力、土地等价格上升将打开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和低估的恢复之路,而人民币升值更是在倒逼生产要素价格重估。 
  据相关数据,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在1947年前后持续下降,与此相应地大约在1965年后,日本的劳动力价格加速上升,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发现,从人口出生率见顶回落到劳动力价格加速上升之间的时滞,恰好是一代劳动力成长的时间,即18年左右。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人口出生率出现持续下滑,这意味着在2007~2008年之后,年满18岁的适龄劳动力供给增速将出现持续下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将逐步消失。根据最新的《中国人口和劳动问题报告》,中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在2012年前后达到高点,其后持续下降。按照日本的经验,中国劳动力价格内生性加速上升过程即将展开。 
  以“十一五”期间中国新增劳动力供求为例,假设GDP存在高(10%)、中(9%)、低(8%)三种可能,新增劳动力需求按照过去13年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新增劳动力供不应求格局最迟在2009~2010年间出现,最早在2006~2007年间出现。 
  经济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刻变迁 
  长江证券研究所的研究认为,生产要素价格的重估必将引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迁。 
  从宏观角度看,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决定收入分配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决定经济增长模式,增长模式决定产业结构。从微观角度看,生产要素之间(譬如劳动力和资本)相对价格的变化必将导致企业和产业要素投入选择偏好的改变和产业轨迹的变迁。 
  长期以来,中国生产要素价格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低估,导致了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劳动收入相对弱势而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相对强势。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的强势导致了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主导经济增长,而消费相对于投资和产能不足。产能的过剩和消费的不足必定导致企业扩张外需,出口导向的模式以及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就此形成。在这种模式下,资源必定朝向投资品行业和贸易品行业配置,这决定了国家的产业结构。 
  另外,劳动力、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估刺激企业在要素选择偏好上更倾向于物质投入而不是技术投入,从而纵容了企业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粗放经营模式,阻碍了产业通过技术和管理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低级化。 
  一旦生产要素价格开始重估,上述的一切都将发生逆转。包括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在内的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即将开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变迁必将进入新的阶段。 
  第一,生产要素价格重估将引起企业要素选择偏好发生改变,资本、技术和管理投入将增多,全要素生产率可望不断提高,产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 
  第二,劳动力价格的重估将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向劳动收入倾斜,居民收入的提高刺激消费和服务需求。同时,资源开始由投资品和贸易品产业向消费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配置,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发生改变。
  第三,生产要素价格重估将和人民币升值一起,加速非贸易品价格相对贸易品价格的重估。生产要素价格重估刺激贸易品部门通过生产率提高抵消成本上升,而非贸易品却几乎无法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消化成本上升,因此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价格的重估过程只是刚刚开始。 
  机械装备迎来史无前例的机遇 
  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重估,是中国现行经济增长模式和中国经济结构矫正的开端,也大体上决定了未来不同产业的崛起和沉沦。近期出口退税、两税合并、引进外资等辅助性政策的调整,也反映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已经开始。而人民币汇率升值作为生产要素价格低估的必然结果已经在倒逼生产要素价格的改革,这将与生产要素价格重估一起促使中国工业化过程进入新的阶段。 
  国际经济史显示,从工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特征看,一个国家工业化往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成本优势获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积累的机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二个阶段中,成本优势将逐步受到挑战,但技术优势具有巨大潜力,研发和科技投入的边际效益升高,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面临快速发展机遇;第三阶段,成本优势丧失,技术优势及时替代成本优势并占据主导,工业具备明显的实质性国际竞争力,国家经济实现真正崛起。 
  按照对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趋势的判断,长江证券研究所的研究认为中国将进入第二阶段,这一过程大体上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日本和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韩国。 
  上世纪70年代后,日本和韩国的制造业结构发生了明显而相似的变化,大概体现了以下共同特点:首先,机械制造业在工业化中后期持续上升,而轻工类基本保持稳定或下降,以石油化工、金属非金属为原料的资源加工类产业也出现下降或平稳趋势;其次,在机械类产业内部,通用机械保持平稳略有上升的长期态势,电气机械保持明显上升势头,交通设备趋于上升并达到顶点之后开始下降,精密仪器基本保持稳定;最后,在资源加工类制造业中,医药、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化纤等石化资源加工类制造业趋于上升,金属矿类趋于下降,非金属矿制品业保持平稳。 
  基于生产要素价格重估产生的内生压力和日、韩工业结构变迁的经验规律,长江证券研究所的研究认为,中国工业结构也将发生类似的变化过程。 
  由于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技术的物质载体,没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就没有工业化的成功,日、韩都显示了机械设备在工业结构中的崛起规律。基于这种规律,以及中国未来的内需、进口替代、国际产业转移以及有利的发展环境,业内依然看好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详见相关链接)。 
  消费制造业将进入规模扩张期 
  从理论上说,劳动力价格重估带来了劳动者收入的快速增加,居民消费增速应该有更好的表现。从中国过去15年内的人均消费增速和工资增速做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基于这种关系,业内认为虽然未来收入和消费增速仍有波动,但未来10年内中国劳动力价格的重估,应该能够为中国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消费增速保持在更高位置提供一定的潜在前提条件。 
  消费增长的过程是逐个消费热点不断产生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不过在消费升级由结构性变动向规模扩张转变的过程中,结构性变动则呈现出逐步走缓的趋势。中国或许将在本轮经济周期中经历消费结构变动最快的时期,而这种结构性变动将伴随着本轮周期的回落而趋缓,所以这种趋势将对未来消费业的投资策略和产业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对于消费制造业而言,更大的可能是规模扩张而不是结构巨变下的爆发式增长。在这种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农村消费扩张的可能和机会值得注意。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的消费和收入水平大体相当于城镇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因此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移动电话等声像IT设备有可能成为未来农村消费的重点。 
  根据长江证券研究所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在消费类制造业的爆发式增长将走向数量扩张的情况下,行业的增长率会出现下降。从日本的情况看,在第二个周期中消费型制造业的增长率可能会出现下降,而消费性服务业可能仍将面临加速期,消费型制造业的机遇将向具有规模和市场优势的龙头和品牌企业集中。 
  在消费结构变动趋于收敛的情况下,如果说有爆发式机会的话,应该集中在消费服务业中,如文化娱乐、通信、医疗保健等领域。 
  现代服务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长江证券研究所的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自于生产要素价格低估下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定律,实际汇率可定义为非贸易品价格与贸易品价格的比值,汇率升值揭示了中国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价格上升的事实,同时也在倒逼生产要素价格的重估。 
  生产要素价格重估,会导致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劳动力价格以大体相同的速度上升。然而,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一部分成本上升的影响,但由于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很慢而无法抵消要素重估对价格上涨的影响,因此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价格有所上升。 
  随着生产要素价格重估和汇率升值,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快速提高、非贸易品部门价格相对上升和汇率升值三者之间会形成依次推动的循环逻辑。大多数生产型服务业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贸易品,显然不能脱离这一机制的影响,因此服务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服务业作为主要的非贸易品行业,所面临的内生性发展机遇将引起中国服务业的加快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结构在朝向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生变化的趋势中,会导致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的变化。 
  国外经验和我国的中间需求结构变动历史都表明,随着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服务业会成为拉动其自身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我国仍然为工业化期间时,工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导地位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服务业取代。 
  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启动,中国服务业结构会随着工业结构的转变而转型,传统的交通运输、商贸在面临改造升级压力的同时比重会逐渐降低,而不动产和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会趋于上升,即中间需求的结构出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变动规律。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的脊梁 
  有充足的证据说明,中国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重估即将展开,劳动力价格重估将引起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迁,因为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都是建立在生产要素价格低估的前提之上的。我们认为,可以基于这种思路寻找未来中国的战略性产业,而机械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必将在一段时期里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 
  劳动力价格重估首先冲击中国的工业结构,这意味着未来10年中国工业化将进入真正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大体上相当于日本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情景。考察了日本此阶段工业结构的变迁过程表明,机械制造业在工业化中后期持续上升,轻工类基本保持稳定,以石油化工、金属非金属为原料的资源加工类产业出现下降趋势。 
  机械装备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技术的物质载体,基于对机械设备的投资需求、进口替代和出口竞争、有利的发展环境和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分析,我们仍然战略性看好中国机械装备工业升级的发展前景。 
劳动力价格的重估将为未来10年中国居民的消费产生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日本的经验显示,在1965~1975年间,劳动力价格重估带动了消费增速总体上出现持续上升的势头。 
  但根据韩国消费结构变化的经验,我们倾向于认为中国消费品结构变化程度可能趋于收敛,消费结构巨变带来的行业爆发式增长机会更多的会出现在消费型服务业中,而对消费型制造业,我们关注消费规模扩张为行业龙头和品牌企业带来的发展机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机会是,数据表明中国农村现有消费水平大体上相当于城市90年代中期的水平,在假定城市消费结构变化对农村有参考意义的前提下,农村消费水平提高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值得关注。 
  生产要素价格的低估是升值压力的本源,然而,生产要素价格重估只是刺激了工业机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而不能缓解贸易顺差和本币升值的压力,这是日本的经验。原因在于,贸易品部门通过结构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保持了国际竞争力。 
  由于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低于贸易品部门,因此,非贸易品部门几乎无法像贸易品部门那样,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抵消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对本部门产品价格的推升作用。从而在整个汇率升值期间,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价格的提高会持续不断。服务业作为典型的非贸易品行业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值得关注的事情是,服务业加快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服务业自身结构的改变,原因是工业和服务业对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耗特征并不相同。投入产出分析显示,服务业对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文教广电、科研、综合技术服务等的中间消耗更多,而工业对商业、货运仓储等的中间需求更多。因此,我们认为,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多的增长空间。 
  升值压力导致货币过剩状况可能长期存在,这一方面为金融市场繁荣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货币过剩加深了资本价格相对于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的下降趋势,从而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资本需求增多,金融保险证券在此过程中成为长期受益的行业。 
  总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重估注定是中国经济结构和成长模式深刻转变的开端,并将贯穿未来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而以机械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必将在这一过程中崛起并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 
  相关链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四大环境 
  内需机械装备的内需主要来自于固定资本形成的需求。日本经验显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固定资本形成中机械设备所占比重持续提高,由60年代末的不足30%提高到70年代末的近50%。大体上说,从工业化阶段和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中国未来的10年大约相当于上世纪日本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劳动力价格的重估和未来迅速的上升,企业工业化深化必将通过更多资本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机械设备需求,这种过程将与日本经济在1965~1975年间经济大型化期间的表现一致。 
  出口与进口替代 
  从中国出口结构可以看到,机械设备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自上世纪90年代初的15%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45%左右,中国机械设备出口在全球机械设备出口中的比重在2000年以来迅速提高至9%左右。2003年后,中国已经像日本和德国一样,成为全球机械设备的净出口国,说明中国机械设备在出口和进口替代方面达到了新的台阶。由于产业政策的支持、有利的发展环境和产业国际转移,这种趋势会继续持续下去。 
有利的发展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目前的货币过剩和利率低的环境很可能会在升值压力货币化的过程中长期存在。利率低显示了资本价格的低廉,这与劳动力价格持续迅速上升形成对比,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将刺激机械装备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并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缓解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资金成本压力。根据国家发改委11月9日发布的引进外资“十一五”规划,高端的机械装备行业将是重点领域之一。 
  国际产业转移 
  与中国产业政策以及经济环境变化相呼应的是国际产业转移。20世纪70、80年代,国际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依次由美国向日本和美日向韩国等国家转移,这种转移的结果是日、韩分别在70、80年代后成为机械设备领域的净出口国,美国成为净进口国。在劳动力价格重估以及中国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国际资本和技术密集行业将开始向中国转移,其结果将正如上世纪70年代后的日本和80年代后的韩国一样。因此,业内从战略上看好中国机械装备的未来成长空间,关注内需增长拉动的、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出口潜力较大的以及产业国际转移带来收益的子行业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