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单位 : 服务业战略选择联合课题组
研究人员 : 张彤等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北京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2000年,北京现代金融服务业产值126.3亿元;专业服务业43.6亿元;会展与机构服务业136亿元;研发与技术服务业102.9亿元;教育培训业82.9亿元;医疗保健业39.3亿元;文化传媒业74.9亿元。北京现代服务业增加值605.9亿元,约占第三产业的42.2%,占北京市GDP总值的24.6%。
在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是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后北京第二个最富现实意义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
1、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并形成宏大规模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与之相应的服务业为其提供现代化、全方面的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将难以持久。
2、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按照通常的分类,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与技术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会展与机构服务业、教育培训业等。从前述数据可以看出,由于现代服务业使传统服务业的内涵迅速扩大,所以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而不是辅助要素。
3、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服务领域资本、国外服务型跨国企业,将带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为中国服务贸易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在服务业中,许多技术的渗透作用和示范效应要大于制造业,所以服务类企业迅速提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可能性要大于制造类企业。
4、承办奥运会,既给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契机,也为北京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期间,各种国际性的活动进入北京、各种国际机构和人员进入北京、大批旅游人口进入北京所产生的服务需求,将使北京的服务业呈现跨跃式的发展态势。因此毫无疑问,在未来数年间,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存在于现代服务业中。
(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选择
现代服务业(又称知识型服务业、高增值服务业、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等)是指以知识为各行各业、企业组织或个人提供知识服务的产业。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选择要遵循四个原则:①充分发挥北京的比较优势,既要符合北京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也要适应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②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的新趋势,支柱服务业必须体现良好的市场前景;③体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④支柱服务业最终还必须具有竞争力,并表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
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实现几个转变,即:从过去搞活流通和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向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从满足一般生活需求,向满足生产性需求和较高层次生活需求的方向转变;在商业服务业中,从传统的批发零售业态,向超市、连锁经营、物流等新型业态转变;从经营型为主,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
按照上述原则,我们可以选择北京现代服务业的七大支柱产业,即:现代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会展与机构服务、研发与技术服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文化传媒。
这七大产业领域又可以细分为25个行业。其中现代金融服务产业包括银行中间业务、证券投资业、信托业、保险业、风险投资业;专业服务产业包括咨询、会计、法律服务等;会展与机构服务产业包括会展服务、技术服务、测试服务等;教育培训产业包括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和培训业;医疗保健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和保健服务;文化传媒产业包括文化产业、出版业、传媒业、体育业、广告业等。
这七大现代服务业产业和25个行业,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首都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并有可能给北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领域。
(三)北京与上海的“错位”发展战略
建立现代服务业概念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北京与上海的“错位”发展战略。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两个特大城市,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十分引人注目。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资源禀赋的差异,两个城市的产业能力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发展思路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与上海“战略错位”,是北京经济调整、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上海产业体系非常强大,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的基础优势仍然不可动摇。上海紧靠长江和长江入海口,有着全国一流的物流能力。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总共是125603万吨,其中上海港是20440万吨,高居全国首位。上海作为亚太地区物流枢纽的地域优势相当明显。
紧邻上海的江苏、浙江两省经济增长速度快,有着很高的经济活力,而北京的周边省市像河北、天津、东北等省市的经济活力在近几年不如南方省份活跃。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中下流经济带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制造业投资的重点地域。正是由于这种产业结构能力和资源禀赋,上海形成以制造业为主体和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必然的。
北京的资源则更多表现为高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的创新资源,表现为人力、知识和科技等无形资产类资源。从科技供给资源看,北京地区对科技投资的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一位。按2001年的统计,地区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北京是6.3%,远远高于上海的比例1.6%。北京研究开发经费占到全国总量的1/5强。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共有64所,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4.3%,北京已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研究中心。
从科技产出情况看,北京也是科技产出最高的地区。1999年,北京技术市场的交易额为92.19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7.6%,同期江苏和上海的交易额为41.67亿元和36.63亿元。2000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140亿元,2001年达191亿元,产值全国第一,速度增长之快也远高于外地。根据这种产业结构能力和资源禀赋,北京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产业选择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制造业不能一概而论,应该着力发展以汽车、数控机床、IC制造装置、网络计算机、医疗设备等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或先进制造业,而不要再与上海竞争一般制造业市场。
这样北京和上海就形成了错位发展战略,上海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并辅以现代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样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各具特色,各擅所长,形成经济发展的两类顶级模式,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极为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1、建立更加清晰的、知识型的首都经济发展战略,其经济主体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并辅以先进制造业,不强求与上海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重点,不与上海走相同的产业发展道路。
2、营造创业环境,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政府在贷款审批与担保、人才引进、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知识或技术入股、简化工商登记审批程序、减轻税收负担等方面营造适宜中小服务企业创办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通过创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为中小服务企业在办公环境、生产设备、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
3、建立市场化运作的非盈利性行业协会,加强现代服务业能力建设。应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市场化、非盈利性的行业协会、商会或促进机构,协调行业发展,保护行业利益。包括: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开展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资质认证,创立北京现代服务业品牌等。
4、大力吸引外商在京投资现代服务业,积极支持北京现代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以加入WTO为契机,大力吸引外商在京投资现代服务业,尤其要鼓励现代服务业领域知名跨国公司在京建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办事机构等,全面提升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水平。以我国提供的国际援助项目为重点,大力支持北京理代服务企业开拓东南亚、中亚、非洲等有发展前景的国际市场;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企业为我国制造企业和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