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与其他产业紧密相连的特殊的复合型产业形态(汪鸣,2002),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地位,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基本运转,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角度看,从单个企业物流合理化走向追求区域物流合理化,是符合社会经济可待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区域物流既不同于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体系,也不同于企业的物流。区域物流与国家的物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构成国家的总体物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物流体系的子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经济总体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制约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区域物流不仅有着自身的经济利益,内部运行的特殊规律,而且还有本区域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区域物流活动的特殊影响。
通常来说,区域物流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根据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输送等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有机衔接,并将运输、储存、装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基本活动有机集成,以服务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本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扩大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幅射其他区域,提高本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海峰,2003)。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降低区域经济业务运行的交易成本,加快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带动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改变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海峰,2004)。
王之泰教授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现代物流产业结构是由物流基础业、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系统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货主物流业所构成的新兴的产业形态(王之泰,2001)。平海从物流产业运作的角度提出:物流体系由完善的综合运输网络、合适的区位、货物储运设施、物流信息通信系统、物流服务管理和优质的物流服务质量等构成(平海,2003)。王长琼教授提出区域物流系统的结构可以归纳为:三大服务领域、两个基础平台、一个企业群体、一个产业宏观发展政策环境(王长琼,2004)。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在物流业从以企业物流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管理,走向区域物流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战略管理过程中,对于单个企业是合理的物流系统,从整个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来看,却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构成系统的单个要素的优化并不等同于系统的整体优化。因此,研究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和合理化要从区域经济的大系统角度,研究区域物流系统的目标、基本要素的构成及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机制、稳定机制和发展机制,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
2、区域物流系统的目标和基本构成要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特定的区域经济范围内,以区域地理、交通条件、产业组织及关联、区际分工与联系等区域经济活动为基础,根据资源、区位、市场发展的现状,确定其区域发展的总体形式,以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通常,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分为:资源、区位、市场导向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在区域发展的空间模式上有;增长极、点-轴及网络发展等不同模式。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物流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总体来说,区域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区域物流的发展;但同时,区域物流的发展又促进或制约区域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论区域的发展是以资源和区位,还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的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及区域的物流能力,始终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因为,以资源为导向和以区位为导向的战略的实质是,充分利用本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如煤、石油等矿产资源)和特定的地理位置(港口、交通枢纽等)来发展经济,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和物流组织(企业)的物流运作的能力,则成为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发展战略,同样,要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物流服务的能力来加快物品的流通,促进市场的规模化、效率化。这也就是国内外某些区域、大中型城市(如德国的不来梅、荷兰的鹿特丹;中国香港、中国深圳、上海等地)将物流业的发展确定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发展的主要依据。
由此可见,区域物流系统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具体到一个区域的物流系统建设的目标则是: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区域现代物流系统。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区域物流系统是构成区域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同样,区域物流子系统又是由众多的要素(或子系统)所构成,因此,区域物流系统的构成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物流主体(物流企业)、物流客体(物流服务对象)和物流载体(物流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航道、机场、港口等和物流运作的装备,如汽车、轮船、火车等搬运设备等),而每个基本要素又有其不同的功能、结构等系统特点,因而,其本身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子体系,具体到某一确定的区域内,就形成了区域物流业的整体体系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区域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由物流主体、物流客体和物流载体三大要素构成。
区域物流系统的主体要素是指专门为物流市场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组织,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这些企业可为本区域、中心城市、跨区域或国际物流市场(物流服务的客体)提供综合物流服务、专业化物流服务或功能性的物流服务,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不同主体性质的现代物流产业群体。
区域物流系统的客体要素是指物流服务的需求,是区域内工业、农业、商贸业、等产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物流服务需求。由于区域内产业的集聚与分布、市场分布的不同,产业的结构、产业间的关联差异,物品的种类、流向、流量的不同,因此,物流服务的需求特点也不相同。这种差异表现在区域物流产业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存在差异和物流服务模式上的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区域现代物流活动的基本模式及区域物流节点类型。区域现代物流活动的五种基本模式包括: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专业型物流模式,基于区域货物枢纽(港口)的集报关、商检等服务、物流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型的物流模式,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交易服务、仓储配送型物流模式、基于城市商贸配送服务型的物流模式等(Hai Feng,2004)。区域物流节点类型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物流服务的对象、物流服务的功能及物流服务的范围。
区域物流系统的载体要素主要是指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这是区域物流活动必须依赖的必要条件和平台。因此,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的布局与网络的合理化,直接影响区域物流体系的运作效率和区域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
3、 区域现代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机制实际上就是系统运动赖以生存的物质结构、动因和控制方式,是系统为维持其潜在功能并使之成为特定的显现功能而以一定的规则规范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联系、调节系统与环境关系的方式及其调节原理(马维野,1995)。因此,系统机制的以下基本特点:
(1)依存性。即任何机制都是系统的机制,系统是机制的载体,任何系统都是有一定机制的系统。
(2)自控性。即机制对系统要素运动有自动调节作用。当某一要素的运动不符合系统的整体行为时,系统机制将自动纠正其运动,直至其重新进入系统机制规定的运行轨道为止。
(3)内在性。即机制的作用发生于系统内部,是系统的“内力”。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因,环境是系统进化的外因。
(4)规律性。即机制依照某种内在规律发生作用,引导系统要素按机制的规范运动,机制的规律性是机制运行所依据的调节原理的外部表现。
(5)多重性。即一个系统可同时具有多种机制,同一机制亦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系统。
(6)自然性。即机制本身为中性,无“进步”与“反动”之分,其作用效果服从于系统与环境的作用。
(7)外依性。即环境影响系统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样一种机制,因时空条件和其他外部条件的不同所致的结果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区域现代物流系统是区域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区域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既要考虑区域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对区域物流子系统的影响,又要从区域物流系统自身的运行规律上来把握。按系统的形成、稳定、发展的系统动态发展规律,区域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有三大机制,即: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机制、稳定机制、发展机制。
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机制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环境诱导机制,二是市场竞争机制,三是利益机制。
环境诱导机制,一方面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环境下,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物流活动的规模、范围正在迅速扩大,对物流服务的准时化、精益化、差异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满足区域经济活动需求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传统的行业中分化出来,逐渐成为物流产业的主体;另一方面是指在区域和国家的物流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物流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物流服务向着规模化、多功能、全方位方向发展。
市场竞争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竞争已是全方位的,企业已经将目光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从流通领域的物流活动上挖掘“第三利润的源泉”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此,竞争促进物流向着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利益机制。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往往要建立起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以形成供应链物流的一体化运作。因此,利益机制使得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的联系加强,进而促进物流市场的发展。
区域物流系统的稳定机制,是在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环境下,区域物流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物流服务满足区域内其他产业、区域间产业活动的物流服务需求,区域的物流基础设施相互配套、物流节点分布合理、物流信息畅通,各类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对象和范围、服务方式的合理分工,各种物流活动: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达到区域物流一体化高度协调的协同机制。协同机制的建立与企业物流系统的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其中以区域物流节点网络、区域物流的基础设施体系及网络的规划建设和布局最为重要。此外,区域产业的发展、区域物流业的政策的引导对协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机制,涉及二方面:即竞争机制和自组织机制。
竞争机制。竞争使系统或要素保持个性,协同使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一致性;竞争推动系统进化,而协同则确保系统稳定,竞争与协同的对立统一是系统稳定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区域物流系统的竞争机制与协同机制都是区域物流企业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竞争是区域物流协同系统发展进化的内在动力,关键是区域的政府,要建立有利于区域物流业系统发展的竞争规则,使竞争促进区域物流业系统的良性发展。
自组织机制。区域物流系统的自组织机制,是区域物流系统在环境变化条件下,能表现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具有智能性的自我演化与优化机制特点。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竟天泽,适者生存,是自组织演化与优化的普遍现象,而在经济社会中、在区域经济系统中,尽管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本身就是适应区域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的结果(自组织性),但它的形成又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区域物流系统是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形成的复合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自组织机制的作用表现为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自觉调整区域物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机制),使区域物流系统在总体上呈现出新的功能,实现区域物流系统适应进化的目标。
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机制、稳定机制、发展机制,相互整合,共同形成区域物流系统的整体机制,实现区域物流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并在变化的环境中发展进化。由形成到功能实现,进而稳定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
4 、结语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区域物流系统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区域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对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对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鸣,冯浩著. 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12月.15—33
[2] 海峰,张丽立,安进.怎样认识区域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0).30—31
[3] 海峰等.发展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76-79
[4] 王之泰编著.现代物流管理[M]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7月.89-90
[5] 平海.谈谈区域物流发展及规划[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3).32-35
[6] 王长琼编著.物流系统工程[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1月.77-78
[7] Hai Feng.Developing Patterns of Modern Regional Logistics Industry.2004创新与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2.296-299
[8] 马维野.机制论[J] .科学研究.1995(4).2-5
作者简介:海峰,1962年3月,武汉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商学院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武汉大学商学院理论经济学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区域物流,生产与运作管理等。
作者:海峰 张丽立 孙淑生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2007-10-29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