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IT消息】9月19日消息,2012年通信展在京举办。今年主题为"智变中的ICT产业:开创应用和服务新时代",ICT中国2012高层论坛同日召开。
中国联通研究院总体组组长张云勇先生在ICT中国2012高层论坛上和大家分享了中国联通在云计算方面积累的经验。
以下为常刚演讲实录:
张云勇: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在电信展期间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联通云计算的应用和实践,我也是刚从国展现场回来,这个云计算确实感觉比去年更热、更为落地,我们中国联通在展台上也展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已经开始规模商用的云的业务。
实际上云计算之前,可能更多的还是谈的信息化,信息化有两个围度,一个是管理信息化,一个是互联网信息化,传统信息化是work3.0,互联网信息化也是3.0。因此,work3.0和web3.0已经形成了一个形态。相关的组织目前来讲对云计算的定义不是云里雾里了,大家集中于几个特征,按需服务,资源池化、可计量,并且怎么样看云计算呢?从产业、用户、提供商这个角度来说,大家的认识已经逐步聚焦。从市场、技术、产业目前这个趋势也是在良性的发展,比如说空间增长很大。新技术多、发展快、标准化工作正在推进中。产业环境,大家也是多方努力,让云计算这个产业生态正在走向成熟,使用者、供应商和政府。
大家为什么这么关注云计算?还是认为它有一个显著的网络经济特征,也就是它的编辑成本比较低,报酬递增效果比较明显,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集中化、资源复用、共享带来的一个经济学上的意义。从大家关注它,尤其是企业关注它的价值来讲,一方面是可以提升管理,另外一个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企业的业务创新和业务的转型。比如说麦肯锡有一个比较经典的调研报告,他调研采用云计算给每个企业带来最明显的价值是什么,其中70%的企业的CIO回答是提高了业务的灵活性;55%回答是提高IT资源动态伸缩的能力,以满足业务的需求;只有29%说降低了IT的成本。产业链分布来讲,目前零零散散有成千上万个,我这里列的大家更为熟悉一些,比如说硬件提供商,国外的有惠普、思科等等,国内有很多,系统集成商、平台开发商、方案提供商等等,另外中间几大运营商,包括电信运营商,也包括互联网企业在扮演者网络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的角色。
第二部分,简单回顾一下关键技术。这是云的曲线,第一,云计算仍然在未来2—5年之内,技术方面还会有一些新的进步,或者换句话说,通俗地说,这个不是炒作,云计算实际上还是有一个持续的创新和持续的研究过程,并不是之前大家认为的云计算、互联网炒一下就结束了。第二个,在这个底层IaaS的基础上,它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基础设施部署的阶段,国际上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理性。第三个在其他层面的技术,我理解的是平台层、上层的等等相关技术目前还处于技术创新的高峰期。比较容易让大家接受的一个整体的从云以上来看的架构,最主要的是终端,包括传感器终端、智能终端,通过我们的有线、无线以及各类网络,介入到各个应用以及服务平台,同时这个应用和服务平台又是具体承载部署到我们的海量数据中心。当然,这里的数据平台并不是传统的案例或者机房,或者很多人说并不是放数据中心就叫数据中心,这里面有很多量化的指标,比如说带宽通道达到一个体积,它的存储,理论上是十万台的量级,才能更好地发挥规模化、集约化的效应。从统计学角度来讲,基本上十万台以上的大型数据中心,它的整体TCU是我们小型数据中心几百台、几千台单位成本的几分之一,所以我们非常强调数据中心的这么一个界定。
相关技术简单了罗列了一下,比如大家知道的新的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包括从底层的冷却,有空冷、水冷、冷热到隔离等等。再上面设备层面,有传统的交流供电,我们现在可以引入直流供电,以及一些新的环境基础。以及我们软件层面,通过虚拟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提高到30%—40%这么一个资源利用率。还有一些就是自动资源的调配技术,这个技术目前来讲实际上也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它是云计算能否发挥,或者说这个系统能否体现云计算重要特性的一个负责关键的因素,直接会影响到资源的弹性调度以及按需的扩展。分布式技术,大家也非常熟悉了,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已经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前几位海量、速度等等。现在业界有几个尝试,包括服务器定制的技术,包括主线、系统架构等等。另外,我们积极探讨了开源的技术,目前在业界做了很多的尝试。
第三部分,就是结合我们做的研究推广给大家做一个报告。中国联通在做这个研究的时候有一个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一个初步的构图,大体分三个部分,像我们的数据中心网络、计算存储资源池,基础资源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业务服务能力。
特点第一个是多类型,第二个是在线的敏捷开发,第三个是按需服务,可扩展性和可用性,这是我们顶层设计进一步打开的二层架构,这里就不细说了。我们定位四句话,云基础资源的供应者,私有云服务的托管者,行业应用云的孵化者,公众云服务的汇聚者。我们的工作方向有五点,部署统一、绿色的企业云服务基础资源池;提供高效、安全的企业云服务产品;构建弹性、便捷的企业私有云托管服务中心;建设面向应用支撑的共享孵化平台,打造面向需求的孵化云企业需求能力。我们在全国建设了八大数据中心,其中五大数据中心我们称之为IDC,同时在公众创新方面,我们也发布了中国联通创新服务体系,包括能力共享、智能营销、产品聚合和智能管道四个特征。底下就是我们具体的实际案例,一个是云的数据中心,也就是传统的IDC数据中心已经陆续进行了改造,并且已经向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大型的政府部门以及很多其他的行业提供了服务,在这里头我们大胆的使用了一些高压直流供电技术、水冷制冷技术等一些新的技术。第二个是我们在全国十个省份进行了桌面循环的改造,目前正在进行二期试点,效果非常明显。不但节约了成本,降低了电费,同时我们也提高了安全性,以及提高了维护的便捷性。第三个,也是基于大数据的上网,海量的数据分析系统。之前每个月关于流量计费方面,我们只是有一个账单,但是,每个账期之内的流量分别访问了哪个网站,或者是一个具体的访问,我们是没有数据的,或者我们是采集了原始详单,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第四个就是面向十大领域,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教育金融、电子IT、互联网、制造等提供了五大产品,三套公共PaaS支撑和15种具体的能力。我们在2014年,保守的估计,我们会提供40万个核、30万TB的存储和2000TB的网络存储能力。第四个也是我们上上个礼拜刚刚发布的智慧城市平台,会在15个省级核心节点建设智慧城市云孵化平台,来诉求达到信息化云承载平台的促进者,以及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者,标红的部分是已经在提供智慧城市的云服务的地方。第五,面向公众,我们提供了业务的云服务,我们有PC终端、有安卓终端,有iOS终端,在做的时候,充分发挥了运营商的优势,在提供传统的数据文件以及通讯录日历等等备份、分享和同步的基础之上,我们将运营商所特有的一些重要数据,比如说短信也可以很好地实现同步备份和分享,目前已经从7月份开始,我们在全国进行了一个试商用,并且列入了我们中国联通的“沃派套餐”,访问该业务,每个月可以减免500兆的流量。
与此同时,我们还对相关的标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梳理,形成十横两纵这么一个完整的中国联通云计算的技术体制,今年3月份也正式发布。并且围绕这个,我们还累计提供了205天国际标准文稿、300项专利。在实践中,我们提供端到端的保障,包括规范的编辑、测试、系统的集成等等完整的体系,相关的资质我们都是具备的。同时,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我们率先提出一个中国云计算中心,目前叫平台云计算研究中心,这个改名的意义也表明了我们云计算从之前聚焦内部或者是私有云,现在同步向公有云平台这个领域渗透,因此我们改名公有云平台计算中心。
几个建议,第一是规模化、集约化,这是云计算的灵魂。各个企业包括中国联通在建的时候都需要遵循这个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的互联互通。同时,数据中心基地一定要合理选址,理论上应该根据PCFE来选,要做一个很好的匹配。第三,要正确认识云计算的安全与可信的概念,实际上更多是管理层面,本身云计算会带来安全隐患,但是云计算可以一定程度上反过来解决安全隐患,而且安全也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在云计算时代同样也是这样的,不要把这个问题夸大,当然也不要缩小。第四,不要云清洗,这个大家现在能做到,真正按照云计算的理念、云计算的架构、云计算的技术去实施我们相关的云的应用系统。第五,尽量采用一些比较合适的技术,比如说大胆使用刀片服务器,大胆使用非关系型数据库。第六,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云计算的应用离不开开发者,包括企业、包括个人的,在国内,一定要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第七是要合理的引导并培育市场,刚才一方面是很多用户不愿意到偏远的地方,实际上云时代是在线部署、在线开发、在线支持,与具体的物理地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第二个,云的东西大家必须要用,才会很好的进行商业化的推广。
以上就是我一些初步的认识,给大家做一个分享,谢谢大家!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