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起,由文化部、教育部等八部委推出的“网络游戏家长监护工程”正式启动,家长可控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长短,甚至叫停游戏帐号。专家建议,家长不应简单封杀、举报,要与孩子真情沟通,有堵有疏,切实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记者登录腾讯游戏等网站看到,“家长监护工程”专题已被放在了醒目位置,申请流程和相关资料一应俱全。家长需要了解、引导、控制孩子游戏活动的,由家长向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提供合法的监护人资质证明、游戏名称帐号,就可以采取限制措施,包括限制每天或每周玩游戏的时间长度,限制玩游戏的时间段,或完全禁止。这也是继《网络游戏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和《网络游戏暂行管理办法》后,为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又一大措施。
针对如此严格的监管措施,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3.7%的被调查者认为“防止沉迷还是要从心理上辅导”。一些网民和家长在为政策初衷叫好的同时,也担忧这项工程面临着多重阻力。
首先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记者登录盛大、畅游等知名网游企业的“家长监护工程”服务页面看到,家长不仅需要提供孩子的网游名称、游戏帐号、登录游戏的时段及时长,还要提供孩子的游戏角色名称、所在服务器或充值卡号等信息,不少家长对此一头雾水。市民陆女士说,“他一会儿在打打杀杀,一会儿在打球,我也不清楚他在玩什么,问他也不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五成的未成年网游用户的父母对网游并不了解。
其次,家长注册申请机制复杂繁琐,而未成年人则可能注册多个帐号逃避监管。记者了解到,各家游戏商对家长的申请要求并不统一,有的要求家长必须提交由派出所出具的监护关系证明,有的还要求将原件邮寄到网游公司总部,这让不少忙于工作的家长们无所适从。同时,不少学生还想出了“狡兔三窟”的高招,“我买上10个帐号,随便扔给老妈一个,她举报她的,我继续玩”。
有互联网专家表示,监护很重要。家长应该看到网络积极的一面,从心理辅导入手防止孩子染上网瘾。市民刘先生并不反对孩子玩游戏,但十分注意引导和教育。他告诉记者,自己允许孩子每天做完作业之后玩一会儿游戏,作为奖励,有时还和孩子一起玩,从益智的角度引导孩子;更多的时间他和孩子一起打球、聊天、沟通,培养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学会劳逸结合。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