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华语小说家张大春:网络阻碍文化 一代不如一代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26/2010 09:05:14   来源:重庆晨报

  

  小说成名作《四喜忧国》首次内地出版

  记者:冯伟宁


  张大春其人

  张大春是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1957年生,山东济南人。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

  本报讯 (记者 冯伟宁)台湾小说家中,张大春这个名字最近在内地出版界颇为活跃。特别是《聆听父亲》和《认得几个字》出版后,内地读者对这位台湾作家逐渐熟悉起来。20多年前,张大春以短篇小说集《四喜忧国》成名,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这本书首次引进内地出版。本周,乘张大春受邀到北京,参加理想国文化沙龙,与贾樟柯、陈冠中等人就华文文化共同体进行对话的机会,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访问。

    20年前成名作 内地首次出版

  《四喜忧国》的出版是张大春真正意义上被内地引进的第一本小说。这部短篇小说集里不但包含台湾版的所有7篇小说,另外还增添了6篇小说,基本囊括了他初期的成名代表作,比如《将军碑》、《四喜忧国》、《悬荡》、《鸡翎图》等等。

  《四喜忧国》这篇小说发表于1987年,故事中的主人公朱四喜,是一位大字不识、穷酸潦倒但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外省退伍军人,他跟着同乡识字看报,只为能写一篇“告全国同胞书”。他这个忧国忧民的心,正好与文中那个“越来越糟的世界”形成强烈对照。

  据张大春介绍,其实《四喜忧国》这个故事来自一个偶然:一次张大春走访一位失散多年的老友,发现他的旧居已经残破不堪,家徒一壁。原本充当壁纸的报纸已经发旧,走近一看,上面刊登的,是某年双十节蒋介石所发表的文告。

  张大春的早期成名作《将军碑》,经常被拿来和白先勇的《国葬》相比,不过因为张大春讽刺了一个国民党老将军生前身后的事,当时出版时曾给他带来不小的麻烦。

    写作风格变幻 文论同时出版

  张大春和邓丽君、王伟忠等人一样,都是自小在眷村长大,他最早的成名作《四喜忧国》、《野孩子》、《将军碑》等都有眷村的背景。张大春的父亲是“国防部”文官,到了台湾也住在眷村里。

  在台湾文坛,张大春以创作量丰沛著称,写作风格也不断创新。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将军碑》、《四喜忧国》等,到后来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再到新闻写作系列《大说谎家》、《没人写信给上校》、《撒谎的信徒》等,张大春一直在创作上求变。后来他还写了武侠风格的《城邦暴力团》,文论集《小说稗类》,以及笔记小说体《春灯公子》等。这一次与《四喜忧国》同时出版的张大春作品,还有文论《小说稗类》,这本书在2004年曾经出过一版,重新修订后添加了一篇新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网络阻碍文化 一代不如一代

  张大春本周受邀在北京参加理想国文化沙龙活动,与易中天、陈丹青等人对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大春提到自己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送孩子上学,上午和晚上写作,下午做节目写写字。和易中天等内地学者不一样的是,张大春并不怎么上网。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太过依赖网络,因为资讯获取太方便了,所以人们不需要去记东西,上网搜搜就可以。网络阻碍了文化发展,所以导致一代人比一代人没文化。

  张大春早期的作品,也有着不少魔幻主义的风格。在张大春看来,马尔克斯无疑是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不过在他心中,排在第一位的作家应该是契诃夫。而在内地作家中,除了山东老乡莫言,阿城和王小波也是他十分欣赏的。

  四喜忧国

  作者:张大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10

  张大春

  (责任编辑:王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