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风往何处去
2011年国际传媒业盘点
2011,中国“微博之年”
2011,可以说是中国的“微博之年”。从没有一年像这一年一样,众多新闻事件始于微博、发酵于微博、扩散于微博。
这一年,中国许多社会焦点新闻报道的第一来源都是微博。
有这样一个趋势:因为微博的产生,因为大量的网民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新闻人物的报道本身开始由“自媒体”或者是用户自己完成。
传统媒体的责任更多的变成了这样一个角色——更多地解释新闻,更多地作深入的调查。
在微博时代的巨大冲击下,全球传统媒体,国际传媒产业何去何从?
窃听丑闻敲响传媒警钟
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为采访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双刃剑”的另一面是: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利用新技术手段非法获取重要信息,令“无冕之王”的荣誉蒙羞。
最突出的例证是今年7月因为窃听丑闻曝光而不得不跟广大读者说再见的英国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该报的母公司——新闻集团以及英国镜报集团旗下的多家报纸也被卷入。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为挖“猛料”采用“非正常采访手段”,一直是新闻伦理研究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卷入“窃听门”的英国报业再次为全球新闻业敲响了警钟:当媒体以“瞭望者”的身份“监督”社会方方面面的动态时,谁来监督媒体?
新闻业欲彻底根治以“窃听”为代表的“行业疾患”,有赖于媒体和记者对言行的自我约束。传媒业如果不能成为洁身自律的典范,在监督别人时就无法做到问心无愧。
通讯社:生命力如何延续?
数字时代,全球通讯社行业不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全力以赴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艰难和曲折可想而知。
今年8月31日,拥有132年历史的新西兰报联社被迫关门,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全球舆论的关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新西兰国家通讯社,为何只剩40余名员工、20多家用户,最后不得不关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互联网对传统通讯社业务冲击强烈,报联社应对不力;其二,澳大利亚费尔法克斯和APN两大新闻集团强势入侵,搅乱了原本和谐的新西兰新闻业;其三,被迫放弃共享模式的报联社自力更生,但影响力骤减,陷入经营困境,最大股东撤资。
报联社的关张不能不引发人们对于前景的忧虑:通讯社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发展思路,减少对媒体用户的依赖,开展多元化经营,更多地直接面对终端受众也许是通讯社未来的方向。
报业:探索新的内容销售模式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