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演艺行业已经从最初接待需求下的“一台戏”,演变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和各类资本竞相涌入背景下,旅游演艺行业进入了高速成长期,呈现“大投入、大制作、大导演、高科技”的特征。
2009年9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鼓励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允许适度引进境外资本投资国内旅游演出市场。我国旅游演艺产业正驶上疾速发展的快车道。
大制作、大规模的项目不断涌现
1982年9月,陕西省歌舞剧院推出《仿唐乐舞》表演,拉开了我国旅游演艺事业的序幕,也让到西安参观秦兵马俑的国内外游客不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1998年,深圳华侨城开发的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推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创世纪》,创下国内晚会演出场次、观众人数两项纪录。
不过,真正掀起旅游演艺热潮的还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这部2004年在桂林阳朔推出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仅在2009年就演出了497场,观众达130万人次,收入逾2.6亿元,成为国内文化产业成功运作的典范,也由此引发了国内大型实景演出的热潮。《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等“印象”系列以及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河南嵩山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的《大宋·东京梦华》等一批大制作、大投入、大规模的旅游演艺项目相继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投资达到100万元以上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演艺项目有200多个,各个景区乃至一些著名景区内的饭店都有自己的演艺团队。
淡季时,一场杂技演出只收5元的门票仍然门可罗雀。可依靠旅游旺季源源不断的客流,很多大型演出赚了个盆满钵满。在形成规模经济后,这支来自演艺市场的力量,又成为景区淡季里的支柱。
文化演艺与旅游资源的整合,是与人们对现代旅游体验性的深入认识与追求相伴随的。如今在景区的市场营销中,文化已经成为第一位的力量。以特色文化为主调的商业演艺与旅游产业资源的迅速结合,已经成为构成景区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很多优秀的旅游景区也在致力于这种竞争力的打造。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