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拍片的钱咋这么难筹 破解影视融资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1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

  《夜宴》、《集结号》、《梅兰芳》……似乎每一部大片的片尾滚动字幕中,都会出现一家银行的名字。影视与金融的联合,日益“甜蜜”。

  早在4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第一单版权质押融资的合同。此后,影视与金融之间的冰山被渐渐撬动,各地金融单位相继推出各具特色的版权质押贷款模式。影视企业的春天似乎触手可及。

  但是,这个春天,只绿了大树,却来不及让草地变绿——中小型影视企业难以受惠。是这些企业不够规模而导致资质不足?是银行“嫌贫爱富”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些嗷嗷待哺的企业,政府是否应当帮一把?

  为此,本版推出“拍片儿的钱咋这么难筹”系列报道,探察国内中小影视企业的融资困境,借鉴大洋彼岸的资本运作模式,拓宽影视业的融资渠道。

  ——编者

  “再买不起设备,到手的业务又要泡汤了!”浙江红点影视制作公司的老总施雄广无奈地说,前些时候,一部投资3亿元的影片找上门来谈合作,可公司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达不到制片方的要求,只能作罢。

  施雄广并不是一个个案,近两年来,一些大型或品牌影视企业借助上市和新的文化企业融资产品,渐渐走出了融资乏力的低谷。但大量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型影视企业融资依旧困难,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短腿”。

  企业难

  固定资产不足贷不到钱,只能“小打小闹”

  “去银行贷款需要固定资产做抵押,而我们影视公司的导演、演员是临时请的,场地、道具、戏服是租的,固定资产几乎等于零,怎么可能贷到钱?”刘金利,这位浙江东阳艺博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老总一语道出了影视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症结。

  红点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影视剧的后期制作,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给设备升级,今年以来,眼看着1500万元左右的业务量白白丢失。

  在施雄广眼里,后期制作的风险小,市场前景大。随着动作片、神话片的增多,影视剧的后期制作费用在成本中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最高可达70%。“现在横店一年产出电视剧、电影占全国的1/3,即使是十几家制作公司也消化不了。可如果再等两三年,市场就被抢占了。”公司扩张升级的大好机会就在眼前,却在资金上卡住了,施雄广心情郁闷。然而,目前红点的年产值只有几百万元,要购买一套2000万元的进口设备,显然力不从心。

  为了筹钱,施雄广几乎跑遍了东阳的各家银行,都因为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被拒之门外。他也尝试过其他渠道,但是,“找朋友借,找文化基金,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从提出购买计划到现在已经快10个月了,施雄广急了。“只要能买进新设备,哪种方案都可以。”最近一次和银行的洽谈中,他如此表态。

  红点公司遭遇的融资困境并不是个别现象。据了解,红点公司所在的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已有入园企业420多家,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感到了资金紧张的压力。

  “对于中小型影视企业,如果没有固定资产或者稳定的应收账款做抵押,银行很少会放贷。”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招商部部长杜新民表示,目前园区内的大部分初创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办法是通过几家公司共同投资、风险共担的模式。

  然而,这种分散风险的投资模式只能初步解决生存问题,企业发展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如果企业想要大发展,显然需要强大的资金流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