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实现文化强国,就必须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牢牢抓住“强魂壮体”这一抓手。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筑强民族之“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没有文化的引领和民族精神力量的激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念日新月异,各种思潮冲击涌现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持发展进步正确的根本方向,勇立时代的潮头,首先必须有自己的严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价值系统。这个系统是要立足当代而又批判继承历史传统、扎根本国而又面向世界,大家衷心认同并自觉实践的充满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新型文化价值系统。在当代中国,这个价值系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指明了正确方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确立了支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道德力量。这些价值准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会失去精神支撑,迷失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就更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近年来,斗门区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出台和完善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具备前瞻性的《斗门区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良好成绩。全面开展党群连心工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着力丰富价值内涵,提出构筑“三大平台”,建设富裕安康美丽新斗门战略部署,体现和发展彰往察来的历史精神和创新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提炼出“富山精神”,体现和发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编撰了《斗门历史文化丛书》,大力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和发展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传统人文精神。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极,我们必须紧抓其“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出台后,斗门更要继往开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力和亲和力,促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共同理想的有机构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之“魂”,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
二、大力加强文化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建设,夯实文化之“体”
《决定》指出,从当前我国文化的物质基础建设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揭示了文化的物质基础建设尤为紧迫。
文化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让大家了解她、接受她。长辫子、抽大烟、娶小妾,这些曾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形象,现在逐渐以文化的方式予以消解。中国在全球范围开办的孔子学院,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开辟了便捷而又正当的途径。然而还远远不够,中国丰富的优秀文化思想,急需我们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给以创造性的阐释,并与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相结合。南韩的“活字印刷术”发明权申报,“端午祭”、“整体风水地理”直至“中医改韩医”、“汉字”等申遗,日本的“麻将”申遗、“琉球群岛”申遗等事件,从文化、经济甚至政治上对我国造成了巨大冲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甚至是政治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强“体”迫在眉睫。
近年来,斗门区紧抓举国上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历史时机,在文化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的建设上取得较大突破。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每年在中央、省、市媒体推出了一批反映斗门科学发展的重点新闻报道、头条新闻,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舆论引导形成声势;区文化艺术中心、各镇文化站、全民健身广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博物馆、影剧院等硬件设施相继落成使用和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雏形已显;成功申报“南粤锦绣工程”先进文化区,积极申报“中国曲艺之乡”,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掘申报各级“非遗”项目20多个等,文化事业品质不断提升;成功打造民间艺术大巡游、青少儿艺术花会、农村文艺节目汇演、企业艺术节、社区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等本土文化活动品牌,广场文化和文化、电影下乡活动得到较快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纷呈;南方影视基地、珠江水利与水文化博览园等重大项目加紧推进,灯笼沙水乡游不断完善,漪堂、赵家庄、斗门古街、网山古村等“名村名镇”建设项目火热推进,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结合亮点频现;斗门广播电视台台网分离,文化改革步伐加快。
三、打造“生态斗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颁布,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文化建设带来的低碳产业和绿色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新空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可以说,今后一个时期能否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文化的高度自觉和推进文化建设的力度上。因此,斗门的发展更需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以更加强大的先进文化支撑,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融入文化强省、强市主旋律,有效对接省委、市委的重要部署。
重点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增强三种能力,扎实推进六项工作。一个中心就是围绕建设“生态斗门”这个中心,利用“环境+人文”优势,努力建成具有深厚历史内涵、浓郁地方特色、强烈时代气息、多元文化兼容、极具竞争力的文化强区。两个重点就是要突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文化发展切实惠及民众;突出文化产业振兴,加快推进南方影视拍摄与制作基地规划建设,形成“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三种能力就是要努力提升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水乡文化品牌、民间文化品牌、影视文化品牌,形成强大的区域影响力;提升资源整合力,努力构建全区上下凝神聚力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大好局面;提升工作执行力,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建设文化强省、强市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的执行力。六项工作就是要以保护文化生态为基本点,筑牢文化强区的核心竞争力;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点,培育生态斗门的经济驱动力;以打造特色品牌为提升点,增强水乡文化的品牌感召力;以落实文化惠民为根本点,拓展斗门文化的公共服务力;以人才强文战略为支撑点,提高文化繁荣攻坚战斗力;以编制完善文化建设规划为着力点,加强文化建设资源整合力。
?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