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拉萨市加强藏民族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纪实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0月21日   来源:西藏日报

  7月5日夜,伴随着洪亮的钟声,拉萨市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献礼晚会《幸福路上六十年》在拉萨市歌舞团剧院拉开帷幕,热烈欢快、充满激情的扎嘎、卓舞、果谐等传统舞蹈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这是拉萨市藏民族文化艺术长期得到充分涵养和保护,结出丰硕果实的一个剪影。

  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今年的9月3日,拉萨市举行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尼木县表演的白面具藏戏,以独特的舞韵、古朴的服饰吸引了很多市民和国内外游客驻足观赏。

  据了解,尼木白面具藏戏至少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是尼木人民长期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是尼木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尼木文明史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为做好白面具藏戏保护传承工作,尼木县组织白面具藏戏学习培训,在传承人欧洛巡巴的带领下,藏戏队经常深入基层为农牧民群众表演,深受百姓欢迎。

  拉萨市文化局局长王德隆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拉萨市成立抢救民族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对全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普查,使全市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十一五”期间,拉萨市除了尼木藏纸,尼木吞巴藏香、墨竹直贡刺绣唐卡、曲水郭孜、堆龙觉木龙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享誉区内外,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项目20个、自治区级项目44个、拉萨市级项目43个,国家级传承人1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23人、拉萨市级传承人34人。

  民族艺术获得长足发展

  多少年来,拉萨市文艺工作者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寻找历史,传承文化,使历史文化艺术这一脉芳华历经千载沧桑,重见天日。

  1981年,由拉萨市文化局推出的藏语相声《治穷致富》、单人折嘎《说不完的喜事》、《候鸟的故事》等获全区创作一等奖;1982年,由拉萨市民族艺术团创作的双人折嘎《贺喜》、扎年弹唱《格萨尔王传·门岭之战》等节目,获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二等奖。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拉萨藏戏的起源、发展、演变、形式、内容、特色、道具、乐器、造型等多种100多万字的内容被录入《中国戏曲志·西藏卷》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这对拉萨市藏族舞蹈音乐的创造、表演、教学、研究起到了积极地促进和推动作用。

  王德隆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拉萨市的民族文化艺术在历届区内外音乐、舞蹈和曲艺展演比赛中屡获奖项。1991年,大型西藏古器乐组曲《吉祥九重天》获全国单乐章管弦乐作品比赛表演、创作、挖掘优秀奖,并在1996年英国举办的首届国际短片电影节上获金奖;1999年由歌唱家格桑曲珍传唱的《咱们西藏》荣获“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大型歌舞史诗《拉萨世纪情》获政府最高奖“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如今的拉萨,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已插上腾飞的翅膀。

  民族艺术呈现无限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拉萨市先后恢复和创建了“拉萨雪顿节”等地域性民间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很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与此同时,各县、乡也相继恢复或建立了“望果节”等民间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拉萨市连续举办了民间艺术团文艺表演等各种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活动,对继承和保护拉萨市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0年7月,拉萨市代表自治区组团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带去的说唱表演《格萨尔王传·门岭之战(歌颂统一)》、器乐表演唱《我们的新村》和群口相声《时代与歌声》均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拉萨独特的文化魅力。众所周知,《格萨尔》这部古老的史诗,从远古时代到现在,一直活在西藏人民群众中,是一部活态的英雄史诗,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拉萨市积极申报国家级“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期望以自然环境、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完整、系统地保护拉萨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原生态的“活文化”。

  “十一五”期间,拉萨市每年都围绕“文化遗产日”,以“文化遗产在我身边”等为活动主题,提出“感受文化遗产魅力,构建和谐精神家园”的口号,精心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营造了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不断促进拉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