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南通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激发新活力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0月19日   来源:南通网

  17日,台湾当代著名陶艺家林振龙的“空间·釉彩”主题展,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拉开帷幕,海内外嘉宾云集。“523”开业以来,高端的展览接二连三,带动了园区景观艺术展示、休闲旅游、外贸出口等一系列相关产业。

  “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

  文化产业,21世纪的“黄金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62亿元,较3年前增长了80%。

  体制改革激发新活力

  美国踢踏舞大师《大型踢踏舞表演》、魔界教父——希腊魔术大师克里斯多中国巡演、欧盟新星交响乐团《2012南通新年音乐会》……近期,第二届更俗文化艺术节正精彩上演,好戏连台。

  始建于1919年的更俗剧院,是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重要文化象征。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更俗剧院一度淡出历史舞台,甚而被人遗忘。

  “是改革让这座百年剧院重获新生!”南通更俗剧院院长吴炜说,通过人事、分配、岗位职责的深入改革,剧院活力迸发,如今,每年近百场大型演出,电影票房收入一年一个台阶,去年突破1000万元。

  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早在2002年,我市就开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将自收自支的文化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对4个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改革重组。同时,从规划、政策、人才等方面出台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目前,全市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文化企业共有5000多个。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我市注重集聚社会资源,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之路。

  “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市区16座博物馆中,由市财政投资主办的仅5座,由政府支持,行业、企业或私人投资兴建的多达11座。

  14年前,吴元新以父母微薄的养老金起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于一体的蓝印花布艺术馆。蓝白艺术倾倒了一批批海内外游客。如今,艺术馆年均接待参观者达10多万人次。以商养文,以文促商,文博产业的成功运作为艺术馆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也为南通赢得了又一张靓丽名片——“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文化和经济良性互动,南通博物馆之城越发耀眼,不仅创造了中国文博事业的诸多“第一”和“唯一”,还以建筑、刺绣、盆景、风筝等为主题,创办了多个专题博物馆和准博物馆,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吸引游客等立体效应凸现。

  创意经济引领新走向

  文化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崭新动力。

  “南通家纺创意产业在世界都非常领先!”在实地考察了通州川姜志浩和海门三星叠石桥家纺市场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司代理司长根切夫,高度评价南通产权保护催生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促进传统家纺提档升级的做法。

  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纺织之乡”。

  然而,在人们日益求新求变的今天,传统家纺与时代脚步愈行愈远。至1996年,仅有百余家布摊的志浩市场,靠传统的单色坯布,经营难以为继。

  “布上印花也有版权”“版权也能赚钱”,在文化部门的引导下,志浩市场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美术图案研究设计所,走上创意产业之路。如今,志浩和叠石桥市场周边已有50多家设计公司、2000多名设计人员,每年推出成千上万种新花型。两大家纺市场已成为继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和德国法兰克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家纺交易中心。版权保护“南通经验”被联合国向世界推介。

  2009年8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对南通通过文化创意,引领传统纺织产业向现代高端家纺业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借助创新之力,一批文化创意、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市生根开花。

  在港闸,依托北翼新城的区位资源,深圳华强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南通华强方特室内主题乐园”,将填补国内城市室内版主题乐园的空白;在崇川,集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江海民俗生态文化博览园,已完成一期基建;去年1月成立的如皋软件园发展迅速,园区规划总面积32平方公里,厦门巨龙、北京青牛等40多家科技、文化企业陆续落户……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为主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传媒相结合的核心文化产业,以城乡居民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广告商务、文化用品制造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

  对外交流迈向新市场

  从世界大城市带论坛到博物苑百年苑庆、从亚洲艺术节到中日韩文化部长论坛……近年来,南通不断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展示出她的文化魅力与风采。

  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逐步建立文化产品外销渠道,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送出去”到“卖出去”、从“文化交流”到“文化贸易”的转变。

  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以“走进江苏·感受南通”为主题,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办。我市派出了文艺表演团、经贸代表团、工作筹备组等130人组成的队伍,出色完成了“南通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文化经贸交流活动”。

  中国驻尼泊尔时任大使邱国洪说,把尼泊尔“中国节”这样一个代表中国政府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交由南通担纲主唱,这是中国文化正以多侧面、多层次的方式走向世界的体现,“反映了南通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新加坡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点,许多中国企业把这里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第一站。抓住“苏通科技产业园”兴建的有利契机,受文化部派遣,我市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了第18届“春城洋溢华夏情”——南通周。50多位南通文化使者在新加坡最大的购物中心来佛士城内,或歌或舞、或写或画,展现南通民间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并借助新加坡这一平台,着力把南通文化“卖出去”。

  “南通正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二个黄金十年,这对我们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市文广新局局长陈亮表示,今后,南通将更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认同,并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提升南通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放眼未来,南通文化建设将全力开启适应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的新局面,为南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