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中西文化交融独一无二 欧风华韵满濠江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7月22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400多年前,传教士挟西风蹈海东来,弃舟登陆,步履初至,便是澳门。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从时间上来说,是明末清初;从地域上来说,就是澳门。”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1994年在题为《澳门文化的三棱镜》的讲话中这样说。

  初到澳门,“澳门的中西文化交融独一无二”是当地人描述此地文化特色频度最高的一句话。漫步街头,更觉此言不虚。

  沿妈阁街亚婆井龙头左巷信步,街的10号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郑家大屋。时逢新雨。伴着雨声,透过珠丝碎玉般的雨帘,仰观匾额高悬,楹联辉映,庭院深深,这是一座岭南派院落式大宅,未及深入,便觉器宇轩昂,古意之中又有新风。细审之下,天花板则以葡式石膏图案装饰,可谓是在中华底蕴上,嫁接了西洋建筑的风韵。

  出郑家大屋,至圣老楞佐教堂。其风格颇具西洋特色,看得出是西风东渐的成果。但圣老楞佐教堂的别名——风顺堂,却具有中国化的亲切意味。据《澳门纪略》载:“西南则有风信庙,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归,祈风信于此。”风信之名,由此而来。后因粤语中“信”、“顺” 谐音,“风信”便转而为“风顺”。

  6年前,包括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这两处历史建筑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这片历史城区,是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而其独特之处,便是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遗迹,见证了这两股风潮的风云激荡。

  澳门的独特历史风貌也塑造了澳门人能兼容东西方之不同,并乐于迎接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性格。有专家曾这样评价,“澳门历史城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从建筑角度说,不论教堂还是庙宇都不是世界一流的。但在这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几百年来和平共处,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