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坊岩城墙正面,只有一扇一人多高的门进出,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厚坊岩洞堡中营房遗址。
前?言
今天是2011年我国“文化遗产日”,为了探寻湖南新近考古发现的奥秘,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文化遗产发现之旅”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讯 “堡”字从“望文生义”的角度来看,可理解为“保土”之意。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郴州乃至包括永州在内的整个大湘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古堡群,仅郴州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各类古堡就达60多处。这些古堡大多保存较为完整,而每一个古堡背后,都藏着历史久远的故事。其中,在郴州市汝城县发现的古堡多达十余处,是湘南古堡群代表。日前记者随同湖南省文物局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汝城探“堡”。
文物现状古堡里燕子翩飞
汝城县的厚坊岩洞堡遗址和上古寨寨堡遗址是汝城古堡的典型代表。“岸花弹碧山木丛青,悬泉珠滴流水琴鸣。蝙蝠夜舞铁燕朝飞,沙鳞秘耀石髓成文。”说的就是郴州市汝城县厚坊岩洞堡。
记者一行人在位于汝城县城郊乡云善村与暖水镇罗泉村交界的白芒山上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才见到这个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岩厦式洞穴兵防工事遗址。据了解,这是汝城厚坊何氏族人为防匪避乱利用天然喀斯特岩洞筹资修建。洞堡全长约800米,洞堡由外洞、内洞、观音岩和前后防御城墙工事、营房等组成。城墙由经过人工切制的规则巨石垒成,墙长36.6米,高9.6米,厚3.04米,墙上依次筑有35个防御枪眼,固若金汤,仅开一个一人多高的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兵防工事,外侧门楣上却榜书“得其所哉”的门匾,似乎可见当时避难到此的人们“苦中取乐”的精神。
汝城上古寨寨堡遗址位于汝城县马桥乡石泉村。村旁一山奇峰突兀,峭壁林立,寨堡依山而建,悬崖边沿用大青石、砌成厚约1米、高约3米、周长500多米的围墙。从山脚到寨顶仅有西向一条狭窄的青石小径可上,计有281阶,在小径每处转折处建有碉楼,扼守唯一的上山小径,易守难攻。上古寨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44米,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沿上山石阶和寨顶四周筑有9座碉楼,最高的碉楼有5层,寨上有大小炮眼400多个,营房100多间。据了解,上古寨遗址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年间进一步拓展,是当地百姓避难之地。
文物故事建堡集资还是官办,曾国藩曾遭遇争议
对于厚坊岩洞堡等浩大的工程来说,修建经费从哪里来?对此,省文物局专家曹砚农认为,咸丰年间,曾国藩曾有一道奏折提到,“清末国家困难,太平天国闹得很凶。在湘南大规模修建古堡时,曾国藩等几十人上书皇帝制止,并引起争论。”曹砚农说,当时,这种争议一直持续到咸丰9年。按照厚坊岩洞堡碑刻的记载,当时把村里人编号,村民按编号上交修建经费,即“按号捐输,不日凑金千余……此乃真天设险以厚吾坊也”。“碑上还规定,编了号,交了钱,才能躲进堡中”。
对于曾国藩不赞同从国家角度方式征收修建经费,曹砚农分析称,有两种可能,“一方面曾国藩本身要从国家渠道征收军饷,另一方面,这个工程既可以避难,也可能被敌人所利用。”
曹砚农说由“编号收钱”可见,这个厚坊岩洞堡是一个由官方指导的,民间社区集资修建的社区性避难所,在动乱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避难的人们在上山进堡后,带进来许多光洋,并把光洋埋藏在洞堡中的深坑中。
文物价值古堡是“坚壁清野”军事思想体现
曹砚农介绍说,如此众多的古堡群在湘南地区密集发现,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地区自古以来矛盾多发、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如瑶汉矛盾、兵民矛盾、外来移民与原住民的矛盾等,甚至外来矿工与当地居民也有一定的矛盾。
“各种社会矛盾在此冲突交织,加上湘南地处两广门户,为军事要地,历来战火不断,匪患丛生,各地民众为求自保而建筑了形态各异的防御设施,留存至今形成了今天蔚为壮观的古堡群。”曹砚农说,“汝城的厚坊岩和上古寨就是当时这种社会现实的缩影,也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坚壁清野的军事战略思想。”
曹砚农认为,湘南大量古堡群是中国古代兵防工事的发展与分布、修筑历史、功能结构、社会变迁以及寨堡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也为了解动荡中的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