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大型组歌《谭竹青颂》诞生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21日   来源:长春日报

  2010年3月25日,吉林省暨长春市纪念“社区工作者楷模”谭竹青命名五周年大会在长春隆重召开,再次引燃了这座城市、这片土地对于“小巷总理”谭竹青的怀念与追忆。

     在这次大会上,由长春市民政局组织创作的大型组歌《谭竹青颂》首次献演,演出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划过雨后晴空,散发出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现场的人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陶醉在组歌优美的词语和旋律中,又一次重温了谭竹青曾经带给人们的温暖与感动。然而,无论是来自全省各地的社区工作者代表,还是来自首都北京的民政部领导,大家谁也不会想到,创作这台艺术精品的竟是一个以草根人士为班底的业余艺术团队。日前,记者怀着对谭竹青精神的崇敬和对这一组歌的情有独钟,走进这个创作团队,探访组歌的诞生过程。

     两个“创作核心”

     唐天正,长春市民政局副局级巡视员,一位植根于黑土地的诗人、作家。作为市民政局分管社区工作的领导,他既是《谭竹青颂》的创意者、发起者,也是组歌的词作者。

     “五年前,当民政部作出关于追授谭竹青同志为社区工作者楷模之后,谭竹青的事迹迅速在神州大地传扬开来。从那时起,我心里就升腾起一个愿望,要使谭竹青精神永远传续、历久弥新!而且要用文化的力量和文艺的形式!”唐天正说,为了将愿望变为现实,他迅即默默启动了自己的“文化之旅”。第一首歌词《歌唱谭竹青》(后在组歌中定名为《怀念竹青》)很快创作完成,一位文友阅读后表示可以请人谱曲演唱。“受此启发,我马上将歌词发给长春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一位记者,那位记者将此事报道后,古城农安的作曲家、黄龙剧团团长赵贵君先生第一时间就打来了合作电话,并很快发来曲谱,一首歌就这样诞生了。”唐天正兴奋地对记者回忆。

     “伊通河的波浪黑土地的情,小巷里走来谭竹青……”唐天正的歌词被赵贵君先生谱曲后,《歌唱谭竹青》迅速在我各社区广为传唱。这一文化事件惊动了《谭竹青颂》的另一位创作核心人物——一汽集团退休职工、草根音乐家王训军。

     王训军是自学成才的民间音乐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音乐创作,二十多年来,已创作歌曲400余首,不少作品在省、市和全国获奖,出版了歌曲集《春之韵》。

     草根作曲家和另类公务员的牵手,使得艺术奇葩的产生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数度合作中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共识。“我们俩不约而同地想到要围绕纪念谭竹青做一些事情,经常在一起沟通,直到今年1月,当纪念“社区工作者”楷模谭竹青命名五周年大会提上日程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同时点亮了合作的星空!”说起这件事,如今已年近花甲的唐天正依然激动不已。

     他们俩决定联手创作组歌《谭竹青颂》,既献礼于谭竹青命名纪念大会,更要献礼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共赴风风火火的创作之旅。

     艺术的创造过程常常是痛苦与快乐的交织与交替。然而,唐天正和王训军在创作时体会到的却是异样的兴奋与无形的压力。“每一首歌的创作,我们都感受到广大居民的意愿,在词的追求上力求朗朗上口,在曲的追求上力求优美动听。而组歌又不同于单曲,创作的难度大、要求高,容不得丝毫马虎。每完成一个作品,我们顾不上休息呀,马上带上歌单和音乐小样到东站十委社区放给社区居民听,请专家和歌手提出意见,回来继续修改。”王训军说,为了改一个字、一个音符,他和唐天正经常在“QQ”上切磋到半夜,有时则一周下几趟社区,直到改得自己唱起来满意,社区居民们听起来赞同,专业人士点头认可,他们这才暂且放下这首,再去研究下一首,直到组歌中另外8首完全过关。

     一群“艺术痴人”

     《谭竹青颂》组歌创作完成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每一首歌搬上舞台。

     由于组歌里有大合唱、独唱、男女声对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几乎每一支单曲演唱时都需要伴舞。对于唐天正和王训军这两位业余文艺爱好者来说,策划、组织这台文艺盛宴,困难可想而知。

     怎么办?最艰难的创作过程已经过去,虽然疲惫的眼睛已很干涩很干涩,但两位“核心”人物不约而同地对下一步动作作出选择:拳打脚踢,整!

     一面借助于省、市民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一面动用各种社会关系牵线搭桥,一群本地的艺术痴人很快加入了《谭竹青颂》组歌的演出团队。

     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合唱团,音乐制作人大冰,歌手张钰敏、冯虹源、孙俪心、李雷、孙慧媛、高南南、金海芬,还有著名指挥周涛,主动请缨伴舞的吉林省舞蹈家协会国英舞蹈团……一时间,长春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艺术精英集结在《谭竹青颂》的大旗之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吉林省文化厅以及艺术精英们身后的艺术团体、工作单位的领导无一不给予了极大地支持与赞助。

     对于艺术家来说,演绎艺术作品无疑是二度创作,其艰辛程度不亚于原创。

     音乐制作人大冰说,这次参与制作过程,实际上是近距离感知谭姨伟大人格的过程,心灵备受洗礼。

     本次演出的执行导演、省民族乐团著名演员冯虹源说,通过揣摩、演绎歌曲,愈发感到谭竹青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时代风流人物,自己为能参加这样的演出而自豪,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

     负责演唱组歌中《小巷总理》的女歌手高南南则说,当年站在莫斯科青年歌手演出的国际舞台上比赛都没有这样的压力,演唱谭竹青的歌倒让自己心生敬畏,因为这个人物太特殊了,她生怕演绎不好,愧对谭姨。“当演出获得成功后,我心里充满了感动,感谢《谭竹青颂》给了我这个特别的机会。”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演唱慈善传人的我省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金海芬。她说,“演唱这首歌,深切地感受到了谭竹青的品格,也更加珍惜、提升自己的艺术品格,向谭姨看齐。”

     在总结这次演出的整体效果时,演出团队的艺术总监王训军说,演出非常成功,参与演出的这群“艺术痴人”功不可没。

     意外的轰动效应

     除了这些艺术痴人,组歌演出成功还得益于一批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参加演出的长春市军休中心同光路干休所合唱团成员有47人,都是七八十岁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据合唱团领队、该干休所党委书记徐平介绍,老兵们也是为组歌的词和曲感动才踊跃报名的。他们毕竟年事已高,有的老人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失禁,就带着尿不湿登台排练、演出;有的老人患有心脏病,就带上急救药登台,坚决不许别人替换;还有的老人体弱多病,在台上一站几个小时,也不叫累叫苦,完全靠意志力支撑……“对我来说,参加这次活动收获的是双重感动,一是为谭竹青的事迹,二是为共和国老兵的风采。”徐书记如是说。

     还有吉林省舞蹈家协会国英舞蹈团的全体团员,这群来自各条战线的舞蹈爱好者,在团长高国英的带领下,欣然担当起编舞、伴舞的重任,每一位团员身上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还有长春市花都美容美发学校义务承担了全程为所有演员化妆的任务,学校领导和美容美发师们顾不得吃中午饭也无怨无悔……

     还有长春电视台、长春民生广播、长春日报社等新闻单位,他们更是以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为《谭竹青颂》加油给力,关键时刻更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正是在省市组织、宣传、民政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在一些文艺院团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悉心呵护和热心参与下,《谭竹青颂》获得了巨大成功。“小草根”也能干出“大事情”,业余原创也能登上大雅艺术殿堂。“小人物”填补了歌颂本土英模的原创文艺空白……演出结束后的几天时间里,《谭竹青颂》好评如潮。

     来自参加纪念大会的部委、省市和全省各地、市领导的反响姑且不表,单是来自全市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赞誉就非常令人感动。谭竹青的外甥女、东站十委社区居委会主任李岩说,作品太精彩了、太感人了,我在现场哭了几次,回家后又哭了几次,我替姥姥感到幸福无比。

     最令创作团队欣喜的是,《谭竹青颂》演出结束后,唐天正和王训军的手机每天都要接到数十个电话,广大社区居民纷纷赞誉《谭竹青颂》是一台弘扬主旋律、歌唱本地英模、献礼建党90周年的好作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浓郁泥土气息的社区原创文艺佳作。

     每每听到各级领导和市民朋友的热情赞扬和鼓励,组歌的策划及组织者唐天正和王训军都心潮澎湃,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作品是沾了谭竹青事迹的光,沾了草根原创的光,距离专业水准还有很大差距。他们的团队还将对组歌进一步完善、提升,务求下一步演出获得更高的质量。

     愿《谭竹青颂》走得更远!

     相关链接

     大型组歌

     《谭竹青颂》

     大型组歌《谭竹青颂》分为《怀念竹青》、《我的家园》、《护佑安宁》、《创业领袖》、《敬老情怀》、《广厦真情》、《小巷总理》、《和谐社区》和《慈善传人》9个部分,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东北风格和群众喜欢的演唱形式,从总体上和从不同侧面,讴歌了社区工作者楷模长春市二道区原东站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谭竹青同志的光辉事迹,号召人们学习、弘扬谭竹青精神,满怀信心地开创幸福的新生活,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①组歌《小巷总理》。

     ②组歌《我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