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两会专题:加强文化立法迫在眉睫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3月5日   来源:中国新闻社

  朱永新

  文化法规不能只偏重于管理、规范、限制、义务和处罚内容的设定,而疏于发展、促进、保障、权利和服务内容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已经制定了一批文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总的来看,我国的文化立法仍处于初级阶段,现有文化法规的数量、层次还不能满足我国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无法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一是文化法制理论研究薄弱。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法制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文化法制研究机构和队伍。文化立法工作缺乏科学、统一的立法指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部门立法、经验立法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文化立法盲点较多。相对经济领域的立法,文化立法工作滞后,数量不足,文化法律的创制落后于社会的实际,落后于文化发展的要求。我国现行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数量偏少,以文化管理方面居多,公共文化事务和规范文化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欠缺,存在许多立法空白和盲点。在文化事业的许多重要领域,如社会文化、专业文艺、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还没有根本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

  三是文化立法效力层次偏低。从现行的文化立法来看,法律、行政法规过少,大部分是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效力层次偏低。除了《文物保护法》,我国还没有制定和颁布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法典,一些与文化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必不可少的文化基本法律如《公共图书馆法》、《电影法》、《广播电视法》、《文化市场管理法》等仍停留在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等较低的立法层次上,一些管理规范尚停留在政策文件管理层次上,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还未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

  四是文化立法内容的现实适应性不强。我国现行的文化法律法规,大部分法律制度在内容上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和痕迹,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适应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由于立法思路惯性的原因,不少文化法规偏重于管理、规范、限制、义务和处罚内容的设定,而疏于发展、促进、保障、权利和服务内容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