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非遗庙会亮相北京百工坊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2月19日

  本报讯:16日,东城区2011年新春非遗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大展在京城百工坊开展。宫灯、金漆镶嵌、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等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在百工坊南大厅摆开了阵式,展示各自的手艺。最令人惊喜的是,很多传统手工艺经过近几年的技术创新,突破了原有局限,能做出更多姿多彩的作品。

  在景泰蓝展区,一套《荷梦》系列艺术盘子吸引不少观众驻足。盘子的图案不像以往的景泰蓝制品那样显得很碎。只见一对鸳鸯在荷叶间休憩,黄绿色为主的画面显得更加朗阔。这是什么缘故?北京珐琅厂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套作品就是传统技艺创新的代表。“传统景泰蓝制作工艺最大的历史难点在于,由于主要原料铜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经常出现惊蓝、崩蓝的现象。所以蓝的面积要尽量缩小,避免开裂,这样必然看起来就丝纹密布,画面的题材很受限制。”但2000年起,珐琅厂不断研究新技术,现在已经能把蓝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10倍,创作题材就一下子丰富起来。除了做一些家居工艺品,还能为很多建筑物做大型装饰。“昆泰嘉华酒店门口的景泰蓝艺术喷水池,就得益于新技术啊。”

  在面人展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张俊显讲起他学艺时的难处,“师傅做完面人,我得赶紧画下来,或者赶紧照着捏。因为过几天面人就发霉了,长绿点,长红毛,还有的被虫子咬得全是小洞洞,看着发麻。”不过,现在的面人买回去放几年都没事儿。张俊显在和面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独特配方,“放入防腐剂之后,面人三五天干透了以后就非常坚硬,用手使劲抠都没事儿,当然就能保持很久。”前几天,他在中华艺术珍品馆参展时遇见一位老大妈,大妈拿着8年前购买的面人请他签名。“我一看,保存得特别好,这全仰仗面的变化啊。”

  “技术创新了,还得给作品赋予思想。”绢人工艺传承人滑树林说,传统绢人最大的只能做40厘米高,现在已经做出80厘米高的人物。不过,只有做出的作品满足当代人的审美才是真正的成功,否则作品只有技术没有灵魂,不能引起共鸣,也就没有了传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