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文化提升成都“软实力”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月25日   来源:成都日报

  “十一五”期间,文化不仅改变成都市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城市的现在和未来,文化的发展,对于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形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五年间,一批知名的文化品牌作为“成都名片”,成为成都对外宣传的窗口、城市营销的平台。这其中,既有国际级的“非遗节”,又有国家级的“金沙”;既有民俗的三国文化,又有高雅的诗歌文化;既有国有的精品博物馆,又有民办的特色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蓄势待发,将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五年,文化带动城市“软实力”全面提升,是成都文化对城市发展、成都面貌贡献最大的五年。如果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十几年前提出“软实力”概念时,人们还不太理解其要义的话,那么在今天的中国,“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路径。2009年,根据有关权威部门所作的“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调查”,在全国所有非直辖市的城市软实力排序中,成都位列第一。城市软实力指标体系,是由文化号召力等十大指标组成。成都的各项指标均居前列,是我国软实力超强的城市之一。

   成都到底有多“软”?有一组数据能说明:2006年,成都市GDP占四川省总量的35%左右,但文化产业占全省总量的比例则高达45%到50%。专家认为,文化号召力凝聚了一个城市的传统、风俗、人文、艺术等各种文化成分,体现为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积淀和丰厚,能够激荡起市民的文化自豪感;体现为一个城市包容、吸纳多元文化的广度与深度,能够促进该城市多元文化的构成;体现为一个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完善,能够提供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足够空间;也体现为一个城市文化产业(产品)的数量与品质,能够显现初步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今天,城市间“软实力”的竞争正越来越激烈,文化的发展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世界非遗之都”扬名国际

   2010 年12月底,正是最严寒的季节,而在成都市郊昔日的青羊绿舟公园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五洲情、世纪舞、西城事、时空旅等建筑群落正在紧张施工之中。半年后,这里将作为第三届非遗节的“主会场”,以“国际非遗博览园”的名义正式向公众开放。

   市民亲历

   因为非遗节 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幕式上3000名演员与数万观众的互动狂欢,600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演出让人目不暇接,每天非遗公园和各大分会场吸引着上万市民游客参观……第二届非遗节上的精彩片段,至今仍令许多人难以忘怀。市民陈女士如今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铁杆粉丝,她说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就是从非遗节开始的。非遗节期间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市民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亲身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一体验感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陈女士感慨,非遗节不愧是“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现在若是要提及“世界非遗之都”,许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城市的名字中国成都。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不仅已成为成都的一张全新的世界名片,也已成为中国对外展现文化软实力的窗口越来越多的世人通过非遗节了解成都,通过成都举办非遗节了解典型中国。作为成都市民,陈女士感到很骄傲。

   见证者说 王民平 (市文化局副局长)

   非遗节 提升了成都国际影响

   2007年首届非遗节在蓉举办,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以非遗保护为主题的节会活动,日后就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特别会议在非遗节期间举办,68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民间组织参会,非遗节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嘉宾的盛赞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非遗节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李薇丽和13名工作人员特意联合签名,为成都留下了“我们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义宣布成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都”的赞语;另一方面,非遗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形式贴近民众,吸引了400万市民参与,非遗保护的理念得以极大传播,专家学者更是交口称赞。两年后的第二届非遗节更上层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成为主办单位之一,这也是自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该组织首次参与主办我国的大型文化活动。灾后文化重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成为本届非遗节的新亮点。第二届非遗节参与达600万人次,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方面作用明显:非遗节期间,外地游客在蓉消费平均增长22.7%,本地游客消费平均增长6.5%,餐饮行业营业额增长20%以上,节会期间全市酒店入住率维持在80%。在业内看来,非遗节纳入“经济参数”,表明它正在突破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向更广的空间拓展,成为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国际文化盛会。

   2009年9月,文化部正式批复非遗节永久落户成都,非遗博览园建设随之正式启动,非遗节将告别头两届的临时场地金牛区两河公园,拥有了永久家园。第一届非遗节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言《成都宣言》,第二届非遗节通过了《成都共识》,有理由相信,即将于2011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非遗节必将带来更大的惊喜。

   “博物馆之城”

   呼之欲出

   “在推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方面,成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很多代表告诉我,成都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成都的示范效应已经初现。”2010年11月19日,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举办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

   市民亲历

   身边的博物馆“卧虎藏龙”

   市民林先生说,自己是博物馆爱好者,只要出门旅游,首选一定是博物馆丰富的地方,他说成都民办博物馆资源很丰富。比如他就喜欢一家位于都江堰市青城大道旁的民办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千余件天然乌木以及乌木艺术品,这些宝贝见证了成都悠久的历史。馆里,观众能看到3600多年到4万年前的乌木,以及进入化石阶段的乌木。如曾在世界华人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福临门》、《东方维纳斯》等作品,都一一展示出来。类似林先生业余爱好的成都市民还不少,在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举办期间,许多热心市民致电媒体,推荐自己身边的博物馆,相互交流相互探讨。

   见证者说 朱树喜 (市文化局局长)

   博物馆之城与成都未来发展相得益彰

   事实上,国家文物局决定将本次高峰论坛放在成都举办,看中的正是成都民办博物馆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以及政府在推动民办博物馆发展方面所做的诸多探索。据统计,目前成都民办博物馆共有33家,基本与国有博物馆持平,就民办博物馆的数量、质量、特色等方面而言,成都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创建全国民办博物馆示范城市,在推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更是可圏可点,朱树喜将其概括为“五个一”:即“一规划”“一意见”“一办法”“一论坛”“一中心”:2010年10月,成都市文物局制定了《民办博物馆发展规划》;11月4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加快发展的意见》;11月12日,成都市政府印发了《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11月18日至19日,成都承办了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并在此期间通过了《关于规范和促进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成都倡议》;未来将重点在东部新区打造一个民办博物馆的聚集中心并在全市形成三个集中发展群落。而以“一中心三群落”为依托,五年内全市将建成100座左右民办博物馆,成为全国民办博物馆示范城市。届时,成都这座博物馆之城,将更加彰显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范,而现代世界田园城市的建设,也将拥有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其高端的文化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