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青海文化产业:闯出一条特色之路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2月16日   来源:西海都市报

  

  12月15日,与屋外漫天飞雪的寒冬截然相反的是,青海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清的心里有一轮冬日暖阳,温暖而光明。“我们公司不仅在湟源丹噶尔古城文化街上有一家店面,还在贵德玉皇阁新开了一家销售点。”李永清说,通过民间自发成立企业和文化主管部门帮扶,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前景也更加光明。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相关负责人李晓燕介绍,近年来,青海的文化产业已经摸索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发展道路。

  

  青海省民族文化丰富博大,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产品也是五花八门。青海省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和从业者,根据行业特点,总结出独具青海特色的发展模式。“产品不一样,档次不一样,发展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可喜的是,青海省民族文化市场的诸多行业中都有成功的模式可循。”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相关负责人李晓燕说,青海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北京青海商品大集上,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企业代表向北京的媒体和采购商作主题推介。“藏羊”牌藏毯以精美的图案、优良的品质、完善的服务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称赞,产品远销欧、美、日等34个国家及地区。同时,青海、天津、上海三个内贸公司的营销网络已覆盖国内所有省份和大中城市。“龙头企业带动,树立形象,让青海省民族文化产品走出省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是青海省高附加值民族文化产品市场推广的成功做法。”而值得一提的,大型龙头企业也成为文化产品行业吸纳劳动力的大户,仅藏羊地毯一家企业就能解决3000人左右的就业问题。

  

  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单件产品价值有限的小型民族文化企业来说,政府资金扶持加打造产品推广的模式,更受他们的欢迎。主要从事黄河石的开发和销售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博艺旅游文化公司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之一。“每年,政府都会出资组织我们参加各种展览和展会,这给我们这样没有能力打造销售渠道和网络的企业帮了大忙。”总经理马德功说,展会上公司带去的产品不仅被客商抢购一空,还认识了很多以前需要动用很多关系才能认识的客户,没有花一分钱的成本就建立了销售关系。他记得最多的一次,从展会上拉来了1600多万的销售订单,可惜的是,当时公司的生产能力达不到,最终没有接单子。“今年,我们扩建了3000平方米的厂房,再有这样的单子就不怕了。”电话里,马德功高兴地说,12月16日,他就要带着他的黄河石远赴沙特阿拉伯参加为期5天的展销,完了之后还要到叙利亚展销。

  

  企业赚了钱,没有能力成立企业的农民也不眼红。因为他们有他们在民族文化市场中的一席之地,在这块天地中,农忙时他们抓着铁锨把挣钱,农闲时则靠绣花针、剪纸剪和农民画笔增加家庭收入。这就是在青海省已经相当成熟的民族文化产品运作模式:公司加农户。韩阿依莎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只能做出来挂在家里或者送给亲戚的小孩的刺绣,还能卖上钱。让她自豪的是,现在她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成为循化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一名撒拉族手工刺绣产品供应商。“今年我们的产品卖得特别好,销售额达到了27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韩他海日说,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周边农村的农户供应的,能长期固定交工的农户有一百七十多户。

  

  不仅如此,近年来,青海省着力打造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园效益逐渐显现。到2009年底,25家文化产业基地和4个文化产业示范园从业人员超过六千人,各类收入超过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