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鼓点,近几年来,辽宁经济“衔枚疾进”,GDP已突破1.5万亿元大关,跻身全国第七;然而,在这1.5万亿元GDP当中,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0.5%,成了经济大鳄旁边的“小矮人”。
辽宁要全面振兴,补齐文化“短板”等不起、慢不得。今年7月22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吹响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
日前,记者走访了省内外部分专家学者。他们建议:建设文化强省,辽宁要唱好体制、人才、科技三出戏。
体制转换:为文化产品找到市场接口
“辽宁早就是文化大省。”着名表演艺术家、《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的扮演者吕晓禾说。
从被誉为打响思想解放第一枪的话剧《报春花》,到歌剧《苍原》、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话剧《父亲》、《凌河影人》,辽宁文化不断出彩出新,是全国唯一一个5次折桂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的省份;央视舞蹈大赛夺“四连冠”,无人匹敌;刘老根大舞台2009年营业收入1.48亿元,在全国同行中一骑绝尘。
“然而,辽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说,文化大省没有能够成为文化强省,不能不说是辽宁的一个遗憾。
精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制高点。辽宁文化艺术资源丰厚,文化艺术事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缺的就是将精品转化为产品,并进而推向市场的能力。
“以往,我们过多强调了文化的精神产品属性,而忽略了它的商品属性;过多强调了它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了它的经济功能;过多强调了它的社会效益,而忽视了它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只有真正面对市场,才能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才能体现文化产品的价值。”辽宁的决策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症结,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截至目前,已完成313家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其中,21家出版社和65家新华书店全部完成转企改制;67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已完成64家;53家文艺院团完成20家。许多方面的改革成了全国的亮点。
改和不改就是不一样。改制前的辽宁民族乐团年演出最高纪录只有14场,最高利润27万,演员一年闲半年。改制后不仅自己养活了自己,还闯出了一番新天地。面向市场量身打造的民族音乐节目《女儿风流》,14场演出就收回了百万元成本,之后一直畅销不衰,在日本巡演93场,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出口文化产品。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到“十二五”期末,辽宁文化产业“掘金额”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份额将不低于5%,年均增幅不低于20%,成为支柱产业之一,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广开“才”源:帮“泰森”找到“唐金”
辽宁出了多少明星大腕?一客车装不下;辽宁还有多少文艺人才?一大客车装不满了!崔凯感叹。
话剧,辽宁有李默然、王秋颖、宋国锋;评剧,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评书,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京剧,唐韵生、于魁智、杨赤;小品,赵本山、巩汉林、黄宏;唱歌的更多,那英、李春波、艾敬、毛宁……
广东人在盘点当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乐坛时,经常提到的三部作品《涛声依旧》、《我不想说》和《小芳》,其中有两首是由辽宁人演唱的。
在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成立大会上,省文化厅厅长郭兴文大声疾呼,“我们现在人才缺少的问题,很突出……我们得十大精品工程奖,导演曹其敬和查明哲都是外请的。”
对于个别文艺院团介绍的“养剧目不养人”做法,中国剧协名誉主席李默然提出了异议。他说:“正确的说法应当是‘不养闲人’,‘养’字前面要加个‘培’字。可以‘不养闲人’,但一定不能忽视人才的培养。”
孙海英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沈阳话剧团的一名演员,曾在《喧闹的夏天》、《金戈铁马》、《双旗镇刀客》、《走出西柏坡》、《蓝色妖姬》等话剧及影视剧中担当过角色,但一直名不见经传,直到主演《激情燃烧的岁月》,才一举成名。
由此可见,辽宁缺乏人才,更缺乏能够发现人才、包装人才、推销人才的人才。也就是说,辽宁缺的或许不是“泰森”,而是“唐金”。赵本山的民间艺术团集中的是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然而由于有了赵本山,由于有了《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由于有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大舞台,本山传媒不仅成了快乐生产线,也制造出了一批红遍南北的演艺明星。
所以说,辽宁要想产生更多的人才,一是需要伯乐,二是需要更多更大的“舞台”。“用武之地”是最诱人的“绣球”。
日前,省长陈政高在全省人才工作会上高兴地宣布:辽宁已成为人才净流入省份。近年来,博士和硕士出去1个进来2个,大学本科生出去1个进来5个。
科技提升:为文化插上科技翅膀
辽宁有沈阳故宫、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五女山山城、九门口长城6处世界文化遗产,有堪比珠三角、长三角的密集城市群,科技实力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中央直属科研机构就有9个,中科院麾下的金属研究所、应用生态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等,个个兵强马壮,人才济济。
谈起这些,原辽宁社科院副院长、着名学者彭定安既兴奋,又不安。“就像我们有功夫,有熊猫,就是没有《功夫熊猫》一样,我们虽然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资源,但却没有形成享誉世界的文化、旅游品牌。”
达·芬奇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升级转型,也要借助文化的力量。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其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说,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再提升。
“目前,我省的旅游资源基本都是‘原生态’展览,很难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审美需求,越来越边缘化了。文化资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只有经过挖掘、策划、创意、包装后推向市场,才能够转化为物质财富,才能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今年全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呼吁。
记者采访时获悉,截至目前,辽宁已拥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8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了这么多科技高起点的平台,何愁辽宁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能腾飞!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