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两岸学者共赏雅乐古韵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17日   来源:重庆日报

     本报讯 高山流水谢知音,盛世两岸聆古琴。14日晚,作为“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活动之一,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天风琴社联合举办的“三峡流泉———抗战西迁古琴清赏会”在北碚举行。大陆和台湾两地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共赏盛会。

     这是一场音乐盛典,更是与历史的神奇对话。

     清赏会从专家访谈开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黎小龙、国家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吴钊、西安音乐学院古琴教授李明忠、重庆天风古琴院名誉院长金蔚等人向观众谈起了古琴,以及古琴与重庆的故事。

     黎小龙称,70多年前,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故宫博物院和其他一些博物馆的文物也大批南迁。许多文化人也往大后方转移,他们往往将家中收藏的文物择其精华,随身带到了陪都重庆。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文物的一次大规模西迁。一批琴家也带着他们珍贵的古琴来到重庆,继续发扬光大中国古琴文化,并用古琴宣传抗战,凝聚人心。抗战胜利后,这些古琴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了重庆,以后陆续入藏西南博物院(后改为重庆市博物馆,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前身)。

     “重庆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吴钊称。当年,著名琴家徐元白先生在重庆成立了天风琴社,参加者有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于右任、冯玉祥,有荷兰驻华使馆一秘高罗佩,有重庆本地琴人杨少五、张孟虚等等。三峡博物馆现藏古琴中就有杨、张二人当年的收藏,其中还有“天风琴社”的题刻。

     据了解,三峡博物馆现藏有较为完好的古琴44张,全都是实用琴,有的上弦即可演奏,有的稍加修复亦可用。其中不乏名琴,如北宋景祐元年的凤鸣琴、苏东坡款的“松石间意”琴、元代朱致远所斫琴、明代“四王”琴中的潞王琴和益王琴等等。尤为难得的是,馆藏北宋道士卫中正所斫琴、明代蜀王霜钟琴为现存古琴中独一无二的孤品。

     这批琴经初步鉴定,唐、宋、元、明、清诸代一个不缺,系列完整,有唐琴1张,宋琴6张,元琴2张,明清琴35张。像这样质量上乘、数量众多的古琴,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中是极为少见的。

     专家们的讲述令众人期待万分。当8把瑰丽古雅的千年古琴陈列于众人面前,观众席上发出阵阵赞叹。

     吴钊、李明忠、金蔚三位古琴大师与重庆天风古琴院的琴家们用其中4把古琴演奏了《潇湘水云》、《二泉映月》、《流水》、《阳关三叠》等名曲,琴声深邃高远,意境开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清、淡、远”的含蓄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曲弹罢,余音绕梁,令人久久回味。

     清赏会结束,专家们走到古琴面前细细观赏,不少人认为,学术界对故宫文物南迁非常重视,研究成果众多,但对民间文物西迁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三峡博物馆的众多藏品是这次文物西迁最有力的证据,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