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要求,是广东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今后10年,是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文化竞争和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近日发布,本报摘要如下。
战略定位和总体布局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达到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水平,把广东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及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示范区。
坚持全省文化发展统筹安排,打破按行政区域和行业部门配置资源的现状,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
——广州、深圳市要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重点发展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平台,努力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文化自主创新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和国际文化名城。
——珠三角其他地区要结合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促进珠三角文化发展一体化,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文化知名品牌,创办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拓展粤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文化发展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粤东西北地区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与珠三角地区文化建设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支持深圳建设“设计之都”
加强对全省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建设若干个文化产业强市和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县(市、区)、镇,形成以珠三角为龙头,东西两翼、北部山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粤港澳台深度合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重点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珠三角地区着重发展传媒出版、工业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音乐创作、广告设计和创意研发等高端和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产业园区,促进广东传统优势制造业优化升级,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区之一。加快建设羊城创意产业园、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方报业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影视创作基地、广东数字出版中心、广东工业设计城、广东广告创意基地、广东原创音乐基地、广东印刷和可录光盘生产基地。支持广州打造“创意之城”、深圳建设“设计之都”,推动珠海、佛山、中山、江门、东莞、惠州、肇庆等市重点建设一批以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影视制作、游戏游艺、工艺美术、音像电子和演艺娱乐等为内容的产业园区。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依托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承接珠三角地区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转移,积极创建若干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
推动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合作,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等地建设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加强粤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山等地建设两岸文化产业园。
提升文博会国际影响力
健全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积极开发动漫游戏、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市场,培育版权、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行业。
建设珠三角文化会展产业带。提升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广东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中国(东莞)国际印刷技术博览会、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南国书香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文化会展品牌。
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办好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展版权和其他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文化电子商务;研究建立文化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体系,设立价值评估中介机构和抵(质)押登记、交易平台。
建设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促进文化与资本市场对接,鼓励各种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参与文化产业建设。支持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直接融资。
培育龙头传媒集团
实施媒体优化重组工程,打破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鼓励和支持我省主要媒体在国内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发展经营,鼓励和支持省主要媒体集团和地级以上市媒体之间战略整合,支持报业、广播电视、出版、互联网等不同业态的媒体之间重组合作,打造数家资产超百亿、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传媒集团,培养一批在国内有广泛影响力的传媒集团。推动重点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支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实施聚合战略,组建和完善全业态、全介质传播体系;支持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实施集团数字化战略;支持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重点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创办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支持珠江电影集团打造完整电影产业链条,努力成为全国最有竞争力的电影产业基地和电影人才集聚中心;支持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出版智能化数据库和全媒体复合出版平台,打造中国南方数字化出版基地。支持做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和佛山传媒集团等。
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推进我省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到2015年前实现地级以上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的数字化、网络化。重点推进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对全省有线电视网络的重组整合,2020年全面建成数字化、全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传输覆盖网络。扶持省和广州、深圳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建设全省连锁经营、覆盖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络,扶持珠江电影集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建设覆盖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大部分乡镇、层次多样的数字电影院线和演出院线。
推动重点新闻网站上市
加大对重点网站的扶持力度,建立省级新媒体发展基金,推动南方新闻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改制和上市,建设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网站,培育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网站。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支持广东主要媒体积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尽快建设一批新媒体优质品牌。
创新网络文化形式,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工程,培育有广东特色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和健康向上的网络动漫、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加大原创网络文化产品扶持力度。完善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完善网络监管技术手段,加强网上信息监管,深入开展网络净化行动,探索对即时通讯、互动栏目、音视频等网络新业务的科学化管理,建设网站编辑从业认证体系,实行网站编辑、记者资格准入制。
提升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鼓励广东省重点网站以互建链接、内容供应、技术合作等方式与国外知名网络媒体合作。建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网站。实施重点新闻网站海外站点本土化战略,完成若干综合性外文频道建设,做大做强南方英文网、广州生活英文网、广东侨网等。
创新文化单位运行机制
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建立绩效目标考核,事业拨款由“养人”向保障项目和发展转变,引入用人竞争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全面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机制,推进转制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部分公益性文化活动可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扶持活力强、影响大的优秀社会文化组织和民间文艺团体,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人进行文艺精品创作。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或自建面向公众开放、非赢利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充分运用联合重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革重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实施岭南学术大师培育工程
积极实施人才强文战略,用10年左右时间,把广东打造成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实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项目,逐年加大文化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杰出人才的培养资助力度。加大对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队伍轮训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行政人才队伍。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文化站点工作。鼓励支持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发展,评选民间文化技艺大师,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才。健全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机制,探索实行党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畅通体制外人才吸收渠道,推进人才合理流动。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造就一支学科、年龄、梯队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在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设立岭南文化研究的学科和学院,实施岭南学术大师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文化职业教育,组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省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各类文艺人才和广播影视专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动漫、工业设计、传统工艺美术、新技术、新传媒等专业,支持院校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
制订出台《引进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办法》,把文化领域人才纳入省“珠江人才计划”、省南粤功勋奖和南粤创新奖范围,落实配套政策,面向国内外重点引进社科理论和文学艺术名家大师、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创新人才引进合作机制,鼓励文化行业以调动、岗位聘用、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或使用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定期编制文化人才引进需求名录。我省有条件的城市要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的高端文化实体进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人才集聚功能,争取通过提供优惠的经济政策、提供落户生活便利、建立优秀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园区引才政策,使广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人才洼地。
完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出台《文化企事业单位智力贡献参与分配的实施意见》,允许文化人才通过技术、专利、品牌入股,探索高层次文化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对为广东文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以及重大文化成果进行奖励。实施特级专家聘任制度,实施首席专家、文化大师工作室制度。建立省级文化荣誉制度,评选“广东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广播影视名家”,设立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德艺双馨奖”。
加大财政对文化投入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省要成立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对全省文化强省建设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各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加强对文化发展的宏观研究和指导。各级党校要将文化建设的内容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要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要研究制定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实行单独考核。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
建立健全建设文化强省的财政保障机制。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要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稳步增长。要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政策标准,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足额投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规定,农村行政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政部门要按转制前的渠道和标准继续拨付经费。有条件的市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中小插题,部分为编辑所加)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