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湘阴进击“教育强县”纪略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7月7日   来源:湖南日报

  本报讯 文庙,岳州窑,状元桥,柳庄。灿灿文化之光端端照着湘阴的前世今生。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周式,曾在家乡办学的晚清重臣左宗棠,辛亥革命后曾三次出任国民教育总长的现代教育家范源濂,这些从湘阴走出去的先贤,使湘阴教泽流长,文脉绵延。

     历史曾厚待湘阴教育,湘阴教育终不负历史。

     千百里长歌而来,伟大的母亲湘江,生养了我山青水秀的故园——湘阴;

     千百载长歌而来,不朽的历史长河,滋润了我人杰地灵的家邦——湘阴;

     千百日长歌而行,辛劳的湘阴园丁,荫庇了我故园家邦的优秀子孙!

     2010年这个盛夏,时光老人执如椽之笔,再次为湘阴教育历史挥写了光华夺目的一页:全县高考二本以上突破1500人,上北大、清华线7人,飞行员3人,600分以上88人,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县教育局长郭立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3年卧薪尝胆,教育质量终于走出了低谷!”

     深情回望来路,党委书记刘海棠不胜唏嘘:2008年,二本以上首破千人大关,考取清华1人;2009年,二本以上1438人,北大、清华录取6人,飞行员1人,600分以上27人,岳阳市综合排名上升两个名次。而我更欣赏的倒是:一个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和谐发展的体系,已然在我的美丽家乡完美构就!

     教育质量近10年处于低谷、高考综合排名全市靠后的湘阴,缘何能成就近3年高考的“井喷”效应?依偎胞衣之地,我们用心叩问厚土,靠近灵魂工程师,我们用心聆听传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湘阴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奏响建设教育强县的华彩乐章

     文庙,岳州窑,状元桥,柳庄。灿灿文化之光端端照着湘阴的前世今生。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周式,曾在家乡办学的晚清重臣左宗棠,辛亥革命后曾三次出任国民教育总长的现代教育家范源濂,这些从湘阴走出去的先贤,使湘阴教泽流长,文脉绵延。

     历史曾厚待湘阴教育,湘阴教育终不负历史。“举全民之力兴教育,为子孙后代办教育。”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湘阴县委、县政府将智慧的目光投向了教育,将教育始终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7年,他们在岳阳市率先提出了“创建教育强县”的口号。就从那时起,一曲建设教育强县的华彩乐章在湘阴15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悠然奏响。

     2008年初,湘阴还有中小学校309所,比邻近的汨罗市多了近200所。“学校数量多、分布广,教育资源分散,这是制约我县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县委书记田自力慨然表示,“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3年时间内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到位,学校数控制在150所以内。”

     调减,调减,调减!2年过去,全县平稳调减了106所学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长泉戏称:“我这两年可成了学校撤迁办‘主任’。” 副局长邓国顺欣慰地说,城区投入1380万元收购民办高中慧丽学校,组建文星中学。这是湘阴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基本解决了城关地区初中学校大班额的问题。

     极目千里,再上层楼。2010年5月,县委书记田自力、县长黎作凤、县人大主任周友庚和县政协主席周山连,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界代表,在城区的10所中小学校调研;随后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又作出了3年投入8000万元——1个亿的资金改善城区办学条件的决定。

     湘阴县委、县政府的每一次前瞻,每一项决策,都为教育打开了一片更为高远的天空,为教育展开了一片更为灿烂的原野……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县教育局从“舞活龙头、激活基层”入手,狠抓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时间到了2008年,湘阴教育现状还很不妙:学校负债重,运转艰难;教师队伍老化,结构性缺编;城区学校建设跟不上城区发展步伐;农村学校办学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精神状态不甚理想。这年元月,在县纪委工作7年、时任县监察局局长的郭立被任命为县教育局局长。

     “要挖根源,正行风,树立湘阴教育的金子招牌。”在年初的全县教育行政干部大会上,郭立提出了“舞活龙头,激活基层,抢抓机遇,再上台阶”的16字工作思路,将2008年定为全县“教育管理年”,从规范内部制度入手,强化机关业务指导职能,舞活龙头,带动全县。他把在纪委工作养成的严谨务实作风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首先成立机关财务结算中心,机关所有收支统一归口,一支笔签字,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局长值日制,郭立要求局机关班子成员和股室长每天8点必须到办公室签到,自己每天8点前准时到办公室;加大学校行政干部精简力度,3年共将52名“摆手官”推上讲台。

     狠抓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教育局以《湘阴县中小学执教常规》为蓝本,开展专项检查。2008年以来,共听课、评课15000堂次,查阅老师备课4000多本,集中讲评28次;开展收费专项检查6次,查处案件8件,处分9人,违规收费处罚金额由以前的100多万元降到10多万元,收费信访举报件由87件下降到30件,从全市第一降到第五。

     2009年,湘阴全面启动了校财局管制度,成立了校财局管中心。一年来,全县共节省开支600多万元。一个从教20多年的校长指出:“这个制度如果早搞10年,湘阴的教育负债至少减少一半以上。”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一场如火如荼的以课堂改革为重点的教研教改在湘阴掀起高潮

     “旧的难题解决,可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郭立介绍,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学生厌学情绪重。南阳中学罗立慧老师说:“一进入夏天,下午上课,课堂上像割韭菜一样,倒下一大片。”而此时,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春风度过千山万水,吹到湘阴。也恰在此时,君山许市中学课改之风也已香飘岳阳。

     心动不如行动!2009年12月底,教育局副局长余令安率高中校长们,踏上了赴鲁取经之路。

     2010年2月2日,湘阴县教育局党委决定将2010年定为“教研教改年”,一场如火如荼的以课堂改革为重点的教改在湘阴掀起高潮。余令安称:“我们原定9所学校开展试点,可是南阳现场会后,要求课改的学校增至28所学校、119个班级。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看来时间会有所提前。”

     课改真的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在课改试点学校南阳中学和城东实验中学,新课改新颖的形式吸引了我们——

     一间教室,三面挂上了黑板,几十张课桌摆成几个田字;黑板前,几名学生正在认真书写,其他同学或坐,或站,或蹲,或看,或点头摇头,老师则站在几个田字中间……

     这也是课堂?

     “在我们学校,学生‘剥夺’了老师的专利,如粉笔、黑板、教鞭、讲台、讲授。”城东实验中学校长戴定波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这种“新”,不仅仅是 “剥夺”了原来属于教师的“专利”,更是解除了学生的束缚。这是真正的学生课堂,他的地盘他做主!

     南阳中学校长陈自文称,我们采取了一种叫“难度系数法”的方法,就是根据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同学发言设置难度系数,一个小组一个成绩好的同学发一次言记5分,而一个成绩差的同学发一次言却记10分。这样一来,每个小组成绩好的同学无不尽心尽力帮助成绩差的同学。

     “课改为我们找回了自尊。”语文老师刘晓敏说,以前上课根本没有几个学生听,总感觉自己讲得很失败,没有一点面子,现在虽然比原来费心费力得多,但很充实,有一种农民丰收的喜悦、战士凯旋的自豪。

     “课改不是孤立的,为使课改能顺利进行,我们早在两年前就做了两件事:改革评价机制和中招示范性高中指标分配到各学校。”教育局党委书记刘海棠表示,这两条解除了校长的后顾之忧,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校长们就能心无旁鹜地搞教改了,加班补课也成为多余。这样课改就只面临一个主要问题:师资能不能跟上?于是,我们把2009年定为“教师队伍建设年”,主抓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注意到,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真是环环相扣。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湘阴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因使命而存在,教师为使命而献身。一支师德高尚、术业精良的师德队伍永远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新课改下的师生,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演员演得如何,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导演的水平如何。能否有一批适应新课改的教师队伍,是课改顺利、深入进行的根本保证,为此,湘阴县教育局把2009年定为“队伍建设年”,这实质上是为教研教改年储备师资基础,这是一盘棋中的两着连环棋,有了后着,必有前着,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其实,湘阴的教育刚走入低谷。如何才能持续发展,师资当然是关键;抓好队伍建设,是当时的现实需要。”郭立说,哀莫大于心死,“寒”了教师的心,就会“冻”了学生的前途。

     郭立介绍说,湘阴师资最主要的问题是队伍老化、结构性缺编严重。全县2125名小学教师中,50多岁以上的958人,占45.1%,35岁以下的361人,仅占17%,且大部分集中在城关及周边地区,农村乡镇严重缺编。全县有20多所小学全部是代课教师,50多所边远小学公立教师每校仅1—2人,而且每年还有200多名教师适龄退休。同时,音体美及新开设的小学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短缺,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社会在呼喊,政府在决策,教育局在行动——“招聘新师为补充,师德师风作引领,业务培训促提高,队伍管理提素质。”郭立向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甘文伟汇报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好!打造湘阴品牌教育,就是要有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甘文伟对此充分肯定。

     一边“造血”,一边“输液”。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业务培训,名优教师引领,一场以“为了人、提高人”的战役在湘阴教育战线同时打响。

     2009年8月,教育局从首都师大、北京师大、长沙、深圳等地请来名教授给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作专题讲座;同年10月,县政府出台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骨干教师评选方案》,每年评选100名骨干教师,每人每月享受政府100元特殊津贴;11月,教育局组织8名教师组成模范教师巡回报告团,在全县巡回演讲。副局长徐信斌说:“最终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便就有回报。湘阴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立竿见影,一大批叫得响的名师开始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姚斌所执教的化学实验课题《铜和浓硫酸反应演示试验改进》,荣获全国新课程改革及实验创新大赛二等奖、省特等奖;任鲲鹏在省2009年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黎敏燕、周樱分别在省小学教师新课改教学竞赛和湖南省首届应用课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王瑞雪老师获岳阳市教育系统首届全员读书月活动演讲赛第一名;在岳阳市举办的“金鹗杯”高中教师14项教学比武中,该县8科获一等奖,黄震、甘利红两位老师荣获地理、英语两科特等奖,彻底打破了6年来此奖项为零的记录。

     挥洒血汗染圃园,换将新绿百千重。

     湘阴教育的腾飞,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眼光的长远,折射出了教育局班子集体的智慧,浸透了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但湘阴绝不会就此停步。谈及未来,郭立深邃的目光通过薄薄的镜片投向远方:“我们将把2011年确定为教育质量年,以质量的提升诠释课改,回报全县人民对教育的厚爱,我们已经作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