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007”一起深入人心的,还有名表、豪车、洋酒;“不穿衣服”的《变形金刚》也同国内服装品牌搞起了“跨界合作”……电影植入广告观众并不陌生,近期,徐静蕾作品《杜拉拉升职记》更以广告植入收回三分之二成本,最终取得过亿票房的最新案例,令业界预测,国产电影将进入广告植入的“蜜月期”。据称,一套可分析剧本商业价值和广告植入的软件也已在国内开发完毕,植入广告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量身定制”。
正当 “植入”似成电影创作最新“必需品”之时,不久前落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香港导演彭浩翔直指“现在的广告植入已经到了不要脸的地步”,赢得观众强烈共鸣。业内人士提醒,所谓植入“蜜月期”,更须提防过犹不及,而不是一拥而上搞“植入”。
广告客户成“不挂名导演”
导演张杨谈及自己即将上映的新片《无人驾驶》,坦言广告植入“失败”了。虽然《无人驾驶》属于被普遍认为最适合植入的都市类题材,张杨表示,不能容忍“不挂名导演”式的植入:“很多客户要求按照广告的标准拍摄,如果都满足了,那么导演应该是他们而不是我。 ”
“现在的植入广告已经到了要钱不要脸的地步”,香港导演彭浩翔认为,“不是完全不可以广告植入,但还是要尊重电影。观众进电影院是为了看故事,而不是看一本90分钟长的广告杂志。 ”导演何平也透露,因为广告植入太“过分”,国内广告植入的“先行者”冯小刚在拍完一个纯粹为广告而广告的镜头后,曾经发火砸了片场里所有的产品。
用软件5分钟检出“广告位”
电影植入发端于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好莱坞,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眼下国产电影中的广告植入也已屡见不鲜。今年上映的《杜拉拉升职记》更创下了国产电影广告植入的新纪录,仅植入广告一项收入,便已将投资成本收回三分之二。对于片中多如牛毛的广告,一位观众评价:“《建国大业》数明星,‘杜拉拉’中数广告。 ”
尽管“植入”之度存在争议,但“植入”能给电影带来不菲收益,仍然令不少片商趋之若鹜。中影集团营销分公司总经理蒋德富透露,中影集团已经开发完成一套电影广告分检专业软件,用以分析剧本商业价值和广告植入空间。
据称,这套软件已经在40多个剧本上实验过,效果“非常理想”,“以前是员工拿着剧本翻,哪个地方能进什么‘植入’,需要不少时间,还受到个人喜好局限。用这套软件只需要5分半钟,就能得出结论,‘这个地方适合进干白,那个地方适合进中档轿车’。 ”
先想“好看”再想“植入”
在高科技的助力之下,电影植入广告,还是广告植入电影,两者的区隔会越来越模糊。 《杜拉拉升职记》的成功令国产电影的创作者看到了类型片成功的新模式——都市类电影本就成本不高,依靠广告植入收回大部分成本,电影上映后的票房盈利空间相当大。
业内人士指出,恰当、妥帖的广告植入会让影片“锦上添花”,但广告植入若令电影的故事性、艺术性大打折扣,最终损害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影响的还是影片收益。 “现在拍一部电影,不少导演和制片方想的是,怎样在影片上映前,就尽可能地收回影片的成本,票房就可以成为‘纯收入’,而且卖‘砸了’,问题也不大。这样一来,植入广告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彭浩翔提出,“‘杜拉拉’模式不是不好,但不应该每部电影都走‘杜拉拉’模式。拍电影,首先想的应该是怎样让电影更好看,只要电影的品质好了,观众还是愿意为它‘买单’。现在的情况颠倒了,怎样让观众愿意为广告‘买单’,反而成了首要议题。 ”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