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国家工商总局推出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正式生效,网店“实名制”开始启动。这项网络新规,不仅关系到上千亿元的网购市场、8000万网商以及3亿多的网购用户,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对互联网政策环境、网络立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有关各方呼吁,要真正维护网上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网店“实名制”呼唤实施细则和配套法规。
“实名制”后,开网店是否要工商登记
自2008年北京市工商局出台“网店新规”,要求利用互联网从事经营活动的主体应当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后,开网店是否需要工商登记,工商登记对电子商务(电商频道)“是促进还是扼杀”的争论就一直未停止。
尽管此次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的《办法》并未对社会高度关注的网店工商登记进行“一刀切”,只是原则性地提出,“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但网店是否必须进行工商登记仍成关注点。
记者发现,在淘宝网、百度有啊等网络零售企业,早已实现“实名制”,要求网店经营者在申请开店时提交个人身份信息,因此,“实名制”对此类网络零售行业影响应不会太大。
“靴子没有落地之前,是大家最恐慌的时候。”淘宝网有关人士表示,“究竟怎样才算具备登记注册条件,什么样的网店需要办营业执照,大家希望能尽快有一个明确说法。”
网店经营者胡先生说:“工商登记关系到准入的问题,还关系到成本的增加,尽管这次出台的《办法》没有一概而论,但我们还是关心这一条会怎样执行。”
有业内专业人士认为:“要求网店办理工商登记,不能简单照搬实体经营的标准。首先,一部分网店出售的只是个人闲置物品,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次,实体经营工商登记时必须要有固定经营场所,但网络经营者依靠的往往只有一台电脑,网络创业的起点较低,是否需要设立和实体经营一样的准入门槛值得探讨。”
北京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办法》后,已要求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北京市工商局最迟在6月底出台相关细则。
“实名制”是否意味着征收税费
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统计,54.3%的网民认为网店“实名制”是逐步实行网络商品交易收税的前奏。这会增加网店交易的运营成本,不利于网店的经营,不利于消费者廉价网购。
淘宝网店店主倩茹说:“我们花许多精力提高自己的级别和信誉,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尽管是小本生意,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减轻了社会负担。我们不怕进行登记,最害怕多收费、乱收费,现在很多地方一提加强监管就是收费。”
据互联网权威统计机构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实物类商品为主)达到2630亿元。“网购的交易量逐年猛增,指望不被收税是不可能的。按我国现有税法,经营型企业在网上交易应缴17%的增值税;如只是买进卖出的店家,缴纳4%的增值税,但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对中小经营者优惠或减免税费,以达到规范网络交易、平衡各方利益的目的。”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邱宝昌说。
有专家指出,具体执行的政策不明确,会让网店虽事实上享有了免税优惠,但也留下疑似偷逃税款的困惑。2007年,淘宝网交易婴儿用品的张某因偷税被判刑,成为全国首例网店偷税案。因此,鉴于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应有支持,政府部门应该早日明确具体的减免税政策,让网店经营者没有担忧地安心经营。
“实名制”能管住网上不规范交易吗
短短十年,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爆发式增长,比如现在年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的网络零售巨头淘宝网,在2003年刚成立时年交易额只有0.98亿元。
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国内电子商务行业也出现了不少制假售假、欺诈等行为,让消费者对网络购物既爱又恨。令人尴尬的是,此前网络交易规则都是由几家大的网络购物平台自发建立,政府层面对电子商务的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等电子商务人士表示,企业担当了许多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国家出台相关规范性法律条文,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对此次工商总局出台的网店“实名制”等管理规范,有业内分析师表示,实行网店“实名制”,网店有了正规牌照,消费者可以随时查到网店牌照,增加对网店的信任,从而使网上交易变得越发红火,因此对行业来说是个利好。
也有些消费者担忧,按目前的网络交易纠纷实例来看,作为交易平台的网站实际上扮演了担保角色,即消费者一旦追诉不到卖家的责任,可转而追究网站的责任。实行个人网店“实名制”后,网站可能就此“解套”,而向个人网店追责往往很难,有关部门应有更明晰的政策界定。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