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资源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文化挪用”,即在一个文化资源先天不发达的地区通过“借”和“造”获得资源
“在深圳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批特色性的行业,形成了自身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尹昌龙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即“文化+旅游”、“文化+科技”以及“文化+金融”。
“文化+旅游”
每个行业都有一个领跑者,在深圳市的创意文化产业方面,华侨城无疑是个佼佼者。
1985年8月,华侨城作为引进境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基地,经国务院批准,从深圳沙河华侨农场划出4.8平方公里土地进行开发。20多年来,华侨城像花匠一样精心打理着自己的片区,使之成为深圳的美丽“客厅”。
创业伊始,旅游文化产业就一直是华侨城的主营产业之一。1989年,中国第一个文化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建成开业,开启了其缔造者——华侨城集团的文化产业之路,也正是从锦绣中华开始,华侨城的旅游产业在全国享有盛誉。
“深圳自身的文化资源相对薄弱,所以我们做文化产业关键的是‘借’和‘造’。”尹昌龙说,深圳文化资源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文化挪用”,“‘文化挪用’的意思就是说我自己没有资源,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资源包括符号资源在全球流动,在一个文化资源先天不发达的地区,它可以通过市场手段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它能获得一些资源。”
而华侨城无疑是“文化挪用”的经典教材。把中国的名胜古迹微缩到深圳是华侨城迈开的第一步。其后,在锦绣中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华侨城推出世界之窗,把全世界精华的风景名胜浓缩到深圳,这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悉尼大剧院等世界闻名的建筑和名胜。
这种“文化+旅游”的模式给华侨城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主题公园问世之初,华侨城园区内以优美的环境、精美的建筑及各类陈设为主要的吸引点,静态展示是主要的表现手法。但随着市场经营的实践,华侨城认识到仅有静态展示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积极探索后,他们找到了文化艺术表演这种新兴载体。
将文艺表演转化为村寨景点表演、剧场式演出以及大型广场艺术等多种产品,华侨城开创了旅游文化演出的新市场形式,也使得旅游演艺逐渐成为华侨城主业经营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时候,无论是静止观赏型的锦绣中华,还是轻度参与型的民俗村、世界之窗,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人们,需要有更大释放作用的游乐渠道。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华侨城提出“让旅游娱乐起来”,于是就有了深圳欢乐谷。1998年开业的欢乐谷则是华侨城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的跨越。
从锦绣中华、世界之窗到欢乐谷、茶溪谷;从何香凝美术馆到华侨城lOFT创意文化园;从景观演出到旅游度假再到城市客栈等,华侨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紧随深圳市城市发展转变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华侨城的文化旅游产业链也得以不断延展、完善。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