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文博效应”奏响“步步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17/2010 08:18:33   来源:深圳商报 钱飞鸣

  

  文博会是什么?

  有人说是一个“聚宝盆”,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在最短时间里变成真金白银。

  有人说是一个“大磁场”,项目、信息、技术、资本等要素实现着深度交融,演绎出市场传奇。

  有人说是一个“播种机”,不仅让文化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让文化产品顺利走出国门,更在全国范围内催生了一批同类展会。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文博会有了诸多“兄弟”,然而“老大哥”的地位愈发稳固。第五届文博会举办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特意批示:望不断总结经验,把中国(深圳)文博会办成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

  “中国顶级,国际知名”,深圳文博会有着清晰的目标。从第一届的“初试啼声”到第六届的“扬帆远航”,深圳文博会的步伐是稳健的“加速跑”。“聚宝盆”也好,“大磁场”也好,“播种机”也好,“文博效应”演奏的是一曲响亮的“步步高”。

  “满堂红”

  从“点”的突破到“面”的铺开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今年全部参展,深圳文博会首次实现“满堂红”。

  “满堂红”的形式背后,绝不是对一个国家级展会简单的响应号召,而是各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觉醒。就在文博会开幕当天,多个部委公布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家底”: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实现增长10%,超过同期GDP增速。去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很多人都注意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第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更为重要的是,规划的着眼点并非只盯着扩大消费的即时需求,而是将文化产业视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抓手之一,视作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硬任务。

  这,或许就是对“满堂红”现象的背书。立足于博览和交易,文博会的定位不是止步于展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而是要打造成为探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试验田。国家部委“落子”深圳,全国各地集体参与,从“点”的突破到“面”的铺开,文博会的“满堂红”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