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中药材涨价真相:并非疯涨 震荡性作怪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7/2015 22:17:07   来源:新金融观察

  最近关于中药材涨价的话题又被炒作起来。然而,话题背后的真相,或许并非纯粹意义上的价格疯涨,而是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的震荡性在作怪。

  并非疯涨

  前不久关于中药材涨价的说法,在接二连三的舆论传播中,似乎有些被曲解。

  全国政协委员、以岭药业(28.21 +0.61%,咨询)董事长吴以岭曾在今年两会期间表达出中药材价格上涨的观点,称中药处方的费用在不断提高,原来治疗感冒咳嗽的一服药只需2-3元,现在则需50元左右,并指出了相应的原因和影响。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魏震随后也表示,就其对河北安国、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近5年的考察,中药材的价格整体呈上涨趋势,但每年并不是整体上涨,而是单味药材的价格在波动,有的当年涨,也有的当年跌。

  可是,在部分跟进报道中,“中药材价格疯涨”却成为了强调最多的内容。

  “近年来,中药材价格确实存在上涨现象,但不是绝对地一根直线地疯涨。”中药材天地网高级分析师陈庆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

  其提供的2007年3月至今的全国中药材(综合200)价格指数显示,这8年间,虽然整体而言价格上升,但其价格走势是先升后降——在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因疫情等因素出现价格不断爬升的牛市之后,中药材价格一度整体下滑,直到2013年下半年趋于平稳,而在2014年下半年至今,又有小幅度的滑落。

  就单味药材太子参的价格而言,吴以岭此前表示,“太子参从200多元最高涨到500元左右。”而据陈庆掌握的数据,以中药材天地网对中药材市场的价格监控来看,太子参的确出现过不正常的涨价现象,太子参统货(即不分质量、规格和品级)在亳州中药材市场的价格曾由2009年的每公斤55元攀至每公斤350元,但在2013年太子参产新后,其价格又直线下降,如今已跌回每公斤50多元。

  再者,以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板蓝根为例,可以说,几乎每逢疫情爆发,板蓝根都有可能顺势涨价,但疫情过后,价格也总能回落,并且抛开疫情外,起码最近3年,板蓝根的价格变化不大。

  据新金融观察记者连续3年从亳州中药材市场了解到的情况,2013年4月,在“将板蓝根列入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说法被推翻后,板蓝根饮片的价格回落至与疫情前相当的每公斤14-19元;2014年9月,其价格稳定在每公斤15-18元;而现在,其价格约在每公斤14-20元。

  当然,价格指数主要代表中药材市场的整体情况,而仅太子参和板蓝根这两种中药材也不足以说明其他品种的问题,但单从终端价格或某味药材非正常涨价就得出“中药材价格疯涨”的结论,不够妥当。

  震荡性强

  在新金融观察记者采访期间,业内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在国内消费水平整体上涨的大环境下,中药材作为农副产品中的一员,其价格有一定涨幅属于正常,而更为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涨价,而是价格的乱象,震荡性太强。

  “衡量中药材价格的高与低,不仅要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购买环节,还应兼顾种植农户和药材中间商的利益立场,多方面考虑,当农户的种植成本或药材中间商的经营成本有所提高时,其在一定区间内推高价格是合理的。”陈庆表示。

  一位药材中间商感慨,“像人工、肥料、种子的价格都在涨,中药材想不涨价都难,不然农户会觉得投不起,还不如外出打工。”

  陈庆也表示,通常情况下,影响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供需问题,其中种植成本、收益、气候与农户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等对供应有影响,而疫情、医疗技术、舆论导向等对需求有影响;另一方面是市场参与者的态度和行为,涉及药材的囤积、炒作谣言和操作方式等。

  在陈庆看来,由于中药材价格存在周期性,其价格产生变化的起因是合理的,是市场经济机制对价格的调控,但由于供需关系的极度失衡,以及部分市场参与者蓄意囤积和高价抛售的心理,对这个价格变化的契机进行了很不好的利用,从而造成中药材价格波动幅度的不合理或价格的强烈震荡。

  例如三七,其120头规格的价格在2013年涨到每公斤700多元后,如今又跌至了每公斤100多元。

  这种市场上游价格的强烈震荡尤其非正常上涨对下游企业的影响是直接且负面的。

  在此情况下,“若没有自营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企业原料成本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这会促使好企业自建中药材种植基地,也会导致不良企业在原料上偷梁换柱、蒙混过关。”陈庆直言。

  一位中药生产企业负责人也表示,行业内确实有一些企业因中药材成本涨幅过高而选择质量等级较差的中药材代替。其所在企业采取的办法则是,不论来年价格的涨与跌,只按照当年的价格,与农户签订下一年采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