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内固定器断裂、白内障摘除后植入的人工晶体用后出现浑浊……长期以来,国内医疗器械内伤不止,频频出现不良事故。各级医院、检验机构纷纷选购进口设备,患者也对国内产品充满了质疑,更愿意花多点钱选择进口设备的检验项目。技术短板、行业标准缺失,医疗器械市场饱受信任危机。
随着国家出台针对医疗器械的利好政策,数以万计的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厂家蓄势以待。
医疗器械行业外资公司的盛宴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体规模达到3000亿元,拥有相关生产企业14000多家,经销商4000多家,年产值增速超过20%。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光鲜的数据背后,国内医疗器械产业整体不振。据悉,在这块市值3000亿元的大蛋糕中,国产品牌占比三成总有。而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国产品牌更是不足4%。
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检验机构金域检验董事长梁耀铭曾指出,先进的医疗检验设备是独立医学实验室的生存武器。由于现阶段国内产品的技术力量还与国外一流技术存在一定差距,金域检验的设备基本以进口产品为主。
“进口的设备技术成熟,口碑好,大家用得放心。”梁耀铭坦言,医学检验不同于其他服务,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保质才是硬道理。
其实,金域检验对于进口设备的采购倾向,正是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缩影。
与许多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一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但总体规模小、同质化竞争严重。“中高端市场主要被跨国公司占据,进口产品仍以高端为主,出口则以中低端为主。”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化药与医疗器械处处长华玉涛曾对外指出。
资料显示,国内近七成的高端医疗市场比发达国家瓜分,核磁、MR、CT等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GE、西门子、飞利浦等外资公司手中,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的心电图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以及睡眠图仪均被外国品牌占领。美敦力、佳能、锐珂等众多品牌也纷纷制定了对中国市场的详尽计划,国产品牌一直游离在按摩器具、血压仪等低端附加值种类上。
医改政策东风吹下一站:医疗器械
“与进口产品相比,国产品牌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随着今年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出台,国家敞开民营资本、发展基层医疗,我们也在尝试使用低成本的国产设备。如果品质过硬,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梁耀铭表示。
记者了解到,新医改明确提出,国家将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建设。未来几年,二三线的县城、乡镇的基层医疗机构将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重中之重,包括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经估算,新医改期间,每个县医院的设备投入将达到523万元,较2004年~2008年期间不超过150万元的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提升近3.5倍。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由工信部牵头,发改委、科技部等几大部委正联手研究制定加快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产业和技术改造专项”,整个专项扶持资金为15亿元。其中明确提出促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等。
业内普遍看好需技术标准两手抓
对于国内医疗器械的美好前景,业内人士不置可否。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器械市场普遍面临增长减速、新产品开发周期延长、监管日趋严格的挑战。
一位不具姓名的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实施激活了低端医疗器械市场,我国现有的医疗器械将随之进入集中更新时期,这对整个行业发展形成利好。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