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医药产业应如何绕过“增长型衰退”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13/2012 10:17:31

      

     

     世界正处在产业和技术革命的前夜,而中国也进入深度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经济负担加重,行政调控偏紧,消费需求多元,市场竞争加剧。医药控费等一系列深化医改政策正改变着行业格局。

    

     深秋的广州依旧是鲜花的海洋,南国清爽的秋风吹进中国医药精英人士的心田,一场思维的旅程正风光无限。11月8日上午,第24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陶剑虹副所长围绕医药产业格局和需求结构变化的主题演讲深深吸引了在场700多位参会代表。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都催生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每一次技术变革终将引领人类走出低谷。”陶剑虹对1990年以来经济增长周期性特征的思辨,点明了当前世界经济失速、新兴市场减速的阴云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曙光乍现,若想让有限资源支撑更快的增长,必须让创新与有效整合产生作用。

    

     五大维度找准中国定位

    

     世界医药产业正显现发展新特征,带来创新环境的变化。中国在全球市场版图的坐标需要重新定位,唯有如此才可以扬长避短,有效创新

    

     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线标刻了经济危机与技术变革的相生关系。上世纪90年代经济开始快速启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出现拐点回落,而后2000年IT技术兴起带来的新经济浪潮使全球经济得以重振,到2007年世界经济增速达到近20年的新高。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至今还未走出阴霾。

    

     或许这就是纽约梅隆首席经济学家理查德·霍伊所断言的,全球经济最终将会出现一种半有序模式,增长放缓至较低水平,但不是全球性的全面衰退。“一个经济体仍在增长,但增长速度赶不上产能的扩张,于是,闲置的产能和失业者越来越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如是描述这种增长形态。

    

     医药产业恰恰就面临着这种状况,中国作为仿制药大国,拥有庞大的产能存量。国内片剂、胶囊、水针、粉针(冻干)、大输液等比较常用的剂型,由于同质化投入,产能利用率非常低。产能利用率最低的冻干粉针仅为27%,而最高的大输液也不过是72%的利用率。现在,裁员风暴也接二连三在国际医药巨头中掀起。

    

     当下,世界经济的复苏前景稍见低迷,外需不振导致医药出口下滑,国内经济下行风险也在加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出现了金融危机以来医药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我们必须时刻准备好过冬的棉袄。”陶剑虹指出,医药行业需要直面效益增长慢于产值增长的拐点。“如何避开浮沙之上的增长,走向坚实的商业模式?”陶剑虹的思考唤起代表们的共鸣。或许突围的路径就在于“创新提效和提振需求”。

    

     总的来看,全球药品市场走入增长峡谷,但新兴市场增速较快,中国概念凸显。新药研发的投入减少,研发产出率下降,但专业细分市场中,原创性新药依然成就了不少隐形冠军。由于发达国家控制了医疗费用,以及专利悬崖留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通用名药异军突起,尤其生物仿制药倍受青睐,但研发依然决定企业未来,生物技术推动了研发革命,不少跨国巨头加快了这一领域的布局。陶剑虹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当前世界医药市场的主要特征,进而从规模、增长、效益、研发投入和集约化程度等五大维度,系统地将中国与世界医药产业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

    

     在规模方面,世界药品市场的规模已经逼近1万亿美元大关,到2015年有望达到10700万亿美元,而中国药品市场份额从现在的14.7%,提高到了2015年的24.7%。中国的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国卫生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5.2%,达到了WHO对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的基本要求,但是与美国18%、英国12%、印度8.9%、巴西9%的占比水平相比,中国卫生支出水平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尤其是政府和社会对卫生支出的占比。

    

     在增长格局的层面看,国内医药产业呈现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据预测,至2016年世界处方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预期为4%,而中国药品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预期为26%。

    

     就盈利水平而言,在世界医药市场上医药产业高附加值、高回报的特征很明显,世界医药前十强的平均利润率为19.99%。而我国医药工业的盈利能力较世界水平有一定差距,利润率目前仅为10.4%。医药工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前十强的净利润率平均为6.23%,医药流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净利润率平均为2.55%。

    

     从研发投入的维度看,全球前十大企业对药品研发的投入逐年增加,2011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率为18.32%,比1997年增加了1.92个百分点。预计在2018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0家企业,在药物研发上的投入将达到946亿美元,研发强度平均为18.3%。而我国药企研发投入也有了较大增长,研发强度达11.7%的东阳光、10%的绿叶、9.7%的先声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尽管如此,国内外企业相比较,研发强度还是有较大差距。

    

     从行业集中度来比较,国内医药行业的竞争要相对激烈不少。制药企业方面,世界10强的集中度为41.9%,而美国10强达到52.33%,相比之下中国10强集中度为15.2%,百强集中度达到44.2%,预计到“十二五”期末,中国百强制药企业可实现50%的集中度目标。医药分销企业方面,美国3强集中度最高达96%,而中国3强分销企业集中度为26.7%,百强达到78%;“十二五”期末,国内医药分销百强的集中度目标锁定在85%。在药品零售方面,美国依然保持高集中度的态势,其3强集中度实现72.9%,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药品零售3强的集中度仅达到5.54%,百强达39.05%,距离“十二五”末百强占60%的集中度目标还有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