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雅培公司与中华医学会共同举办了“血脂相关的心血管管理共识”为主题的论坛。论坛指出,经目前标准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后,血脂异常患者仍存在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因此,在药物治疗方面,建议加用贝特类、烟酸类等药物。
这或许为贝特类药物的市场份额提供增长动力。尽管如力平之等主导产品的销售金额变化不大,但贝特类药物在降脂药市场的整体份额近年来下滑明显。而上述共识的形成将再次改变临床医生的处方习惯,无疑为贝特类药物的未来留下希望。
关注剩留风险
近年来,由于贝特类、他汀类药物的先后开发上市,以及医疗手术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对于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后,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大血管事件,以及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微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即“心血管剩留风险”)。
为了引导临床医生对此的关注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并颁布了《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该论坛的目的就是对共识进行讲解。
《共识》修订的执笔专家陆国平指出,心血管剩留风险与诸多因素有关,最常见的是与以高TG、低HDL-C为特征的血脂异常相关。
比如,尽管他汀类药物在降低LDL-C等心血管事件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作用显著降低,但治疗新靶点研究(TNT)显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LDL-C把冠脉事件发生率降低22%的同时,仍有相对78%的冠脉事件剩留风险。就绝对发生率而言,冠脉事件由10.9%降至8.7%,但仍剩留8.7%的冠脉事件发生风险。这表明即使强化他汀治疗,冠脉事件剩留风险仍较高。
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强化干预研究显示,强化治疗策略未能防止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或进展。另外,血脂异常的心血管危险除了与LDL-C相关外,还与高甘油三酯(TG)水平,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
这些实验数据对临床医学界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关注在传统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后,出现大血管及微血管风险事件的可能。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