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国内药企研发投入困难 创新药在市场上屡屡受挫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2年2月15日   来源:医药经济报

  

     

     

     投入研发还是不投入,这对于国内医药企业而言并不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在药品价格一直向下调整的大趋势与企业必须加大创新投入获得长期发展中寻得平衡,一直是行业的现实困境。

    

     差距巨大

    

     中国药业的创新与国际的差距,在投入上就可见一斑。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董事会主席魏巴赫透露,美国每年用于新药研发的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而更多的数据可以显示,跨国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持续慷慨。2011年10月,国际咨询公司Booz & Company发表了其每年进行一次的“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1000家公司调查”的结果。根据结果,在2010年度,排名前5位的5家公司中有4家是制药企业,第1位的罗氏2010年的研发投入为6.46亿美元,第2位的辉瑞为94.13亿美元,第3位的诺华为90.70亿美元,第5位的美国默沙东为85.91亿美元。因此,2010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公司前3位均由制药企业独占。而在本调查划分的9大行业类别中,制药企业等医药保健行业的研发投入额增加了104亿美元,增长率达9.1%。另一方面,医药保健行业的研发投入额占全行业的22%,在九大行业中位列第二。

    

     事实上,以创新研发作为企业发展驱动力的跨国制药公司,绝大多数的研发投入比例为年销售收入的15%~20%。即使是以仿制为主的印度制药公司,研发投入的比例也接近年销售收入的10%。

    

     而在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1.02%,除个别企业在5%以上外,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去甚远。

    

     时至今日,这一局面并未有明显改善。“不同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现在一般企业的研发投入是占到1%~2%,为数不多的创新性企业如恒瑞、先声等能达到7%~8%,个别能达到10%。我们企业是占到工业产值的4%。”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型国企研发总裁透露。

    

     除了资金投入的直接差距,研发人员的配置占比也存在颇大距离。有数据显示,我国60家大型医药企业的研发人员仅占大中型医药企业研发人员总数的33.8%,占全行业研发人员数的比重就更低,这种趋势在近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而美国39家PhRMA会员企业的研发人员就占美国全产业研发人员总量的72.8%,即研发人员在大型企业当中占有很高的集中度。而更有国内权威部门在对国内110家大型制药企业进行的调研中发现:新药研究人员100人以上的单位只有13家,50~100人规模的有10家,没有专利专职人员的有49家。110家国内企业中有43家涉及到结构创新的研究,39家只从事非创新项目的研究,28家没有进行任何研究。投资创新项目和非创新项目的比例约为1∶7~1∶10,平均每个项目的年研究经费少于200万元。

    

     恶性循环?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不是不愿投,而是没能力投入。”上述大型国企研发总裁表示。在他看来,不少企业还停留在求生存的层面,无力考虑长期发展,无心为周期长、风险大的研发买单。

    

     而这其中对于现有药品定价机制的质疑成为国内企业的共同纠结。长期以来,由于关乎国计民生,药品价格一直都是社会舆论焦点。在“药价虚高”的社会共识下,降低药品价格成为各方努力的目标。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已多次降低药品的最高限价;另一方面,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唯低价是取”现象十分普遍,已有多地出现了药品招标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目前,这种一味控制药品价格的方式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反思。事实上,与美国相比,我国药品利润更多是在流通和销售环节,而不是研发和生产环节,这进一步加剧了医药企业研发资金短缺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药品的定价机制扭曲。我们现在的药品定价主要考虑的是制药材料的投入成本,而没有将药品研发成本纳入其中。”有专家指出。

    

     有企业人士表示无奈:“这难免让企业陷入怪圈,生产企业利润低,很难投入创新,结果就是长期的同质化产品竞争,价低利薄,进入恶性循环。”没有资金,所以依靠仿制;做仿制药,又无法积累研发资金……医药行业的研发创新陷入了恶性循环。

    

     而除了研发投入的困难,国内新药上市后在市场上的屡屡受挫即“高风险、长周期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实现高回报”的现实局面也让企业加大投入进行创新的动力减弱。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历史短,企业规模小,整体创新实力不足,从企业外部条件看,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尤其是融资平台的缺失,使很多具有创新机会的企业无法实现创新。除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医疗保险对于药物创新的促进机制没有完全发挥。先声药业一类新药艾得辛已于今年初正式在全球发行,但其高管对其市场前景并不十分乐观,“没有医保支持,创新药物的销量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前,推动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呼声已久。医药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创新药能够更便捷地进入医保目录,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作者:康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