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共同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正式生效。两岸各界对ECFA寄予厚望,认为此举将促进两岸货物贸易规模扩大,加速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带动两岸产业合作发展。由此,两岸医疗器械行业加深了解与合作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预期越来越积极。
不久前,海峡两岸医疗行业管理部门,医疗器械产、学、研等领域的业界人士汇聚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于福州举办的“两岸医疗器械产业合作与交流会”上,共同探讨台湾医疗器械产业情况、两岸医械进出口贸易趋势、ECFA对两岸医械贸易的影响等问题,共谋合作的新契机。
台湾医械销售超过制药
台湾区医疗暨生技器材工业同业公会已经有58年的历史,其前身为“台湾省药棉工业同业公会”。目前,在台湾600余家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中,有345家为该同业公会会员。
据台湾区医疗暨生技器材工业同业公会荣誉理事长陈滨介绍,近年来,台湾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较快。2007年~2010年,台湾医疗器械年产值从515亿元新台币增长到了662亿元新台币。2007年,台湾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超越制药业,达到749亿元新台币;2008年,为791亿元新台币;2009年,虽然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但仍逆势增长4.3%,达825亿元新台币;2010年则较2009年增长了12.8%,超过920亿元新台币。台湾以家用辅助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最快,医院用大型器械产业增长最低。辅助与弥补类医疗器械和其他类医疗器械是台湾厂商的主要出口产品,二者出口额在台湾医疗器械出口总额中占比合计达60%以上。
两岸医械产业各具优势
台湾业界同行认为,目前,台湾医疗器械产业的优势在于:产业易于整合;少量多样的制造业特性,使企业接单能力较强;且台湾产、官、学、研、医合作密切,拟订了多项计划,例如2010年推出了重点发展中高端医疗器械的“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行业创新、制造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以及商品市场化导向均较强;生技园区的设立,使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且相关医疗法规持续改良,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台湾医疗器械行业具有产业规模小、品牌建立和企业扩张不易、高端产业尚未成熟、无主导性产品营销全球、缺乏临床研发人才等劣势;并且,台湾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大陆市场面临产品分类不同、认证时间长、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布局不易、外商竞争激烈等挑战。而大陆具备市场规模庞大,经济快速成长;法规严谨,更新快速;政府极力推动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全国性生物医药园区达22个以上,招商条件优厚;政府奖励研发;产品价格低廉,质量逐年提升;具备大型诊断影像产品制造经验等优势。这些对于台湾同仁来说,颇具合作的吸引力。
此外,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主任蔡天智介绍说,截至今年4月,我国已与智利、巴基斯坦、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36个国家和地区推进了自由贸易区,从而使我国在经济外交上更具优势。2010年,自贸区关税优惠的积极效应凸显: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达到7255.2亿美元,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4.4%。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